36kr 03月04日
人生,是该追求确定性?还是可能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人生中确定性与可能性的选择。确定性带来安全感,但也可能限制个人发展;可能性充满风险,却也蕴藏着无限机遇。文章通过两个思想实验,探讨了人们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不同需求:一是面对提供终身职位但限制职业变动的工作,签还是不签?二是如果脑机接口技术成熟,选择确定性模式还是可能性模式的人生导航系统?文章指出,人类既需要安全感,也渴望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应为了确定性而放弃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确定性与安全感**: 人类天生追求确定性,这源于对安全感的需求。稳定的工作和可预期的收入能满足人们对基本生存保障的心理渴望,但过分追求确定性可能导致失去自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可能性与自我实现**: 人类也渴望可能性,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紧密相连。通过追求梦想、挑战未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己的潜力,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对可能性的执着,本质上是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脑机接口实验的启示**: 假设脑机接口技术成熟,选择确定性模式可能获得最优人生路径,但也可能在内心深处渴望其他可能性,导致认知失调。一味追求确定性,会让人失去很多深刻的成长机会,无法知道自己生而为人可能实现的最高可能性。

⚖️**平衡之道**: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确定性的价值,也不应忽视内心对可能性的渴望,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在面临选择时,要思考这个选择是在困住我们的囚笼,还是在铸造开启新未来的钥匙。

人生,究竟是该追求确定性,还是可能性?

确定性,意味着安全,也代表着极其的有限。

可能性,意味着风险,也代表着浩瀚的无限。

正如我在《心智觉醒》中所写,人性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短期内的“自我保存”,也就是确定性;但与此同时,人之为人,也同样或显性、或隐形的追求着“自我实现”的可能,而这其实就是对可能性的渴望。

今天,我想通过两个有趣的思想实验看看,我们到底是该追求确定性还是可能性?

第一个思想实验

清晨六点,你的房间被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你盯着邮箱里那封来自一家机构的录用通知,手指像被钉住一样停在键盘上,迟迟无法敲下任何字符。

这份工作不仅能提供终身职位,薪酬还会随着通货膨胀自动调整,甚至连退休金都足以覆盖你余生的所有开支。

然而,诱人的条件背后是一份《人生确定性协议》,一旦签署,就意味着你必须自愿放弃跳槽、转行、创业等一切职业变动的权利,你必须在那里一直做到退休,你的职业与事业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

此时的你,签还是不签?

这个选择,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一边是如混凝土堤坝般绝对安全的安稳生活,另一边则是充满未知、可以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冒险之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确定性的追求源于人类的安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础需求。稳定的工作、可预期的收入,这些确定性因素能给人带来安全感,满足人们对基本生存保障的心理渴望。

而对可能性的向往,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紧密相连。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们渴望通过追求梦想、挑战未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己的潜力。

如果从哲学层面分析,这一选择就涉及到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是自己造就的”。

人的本质是由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决定的。

所以,当你选择那份确定性的工作时,虽然获得了安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我塑造的权利,如同被命运圈养的宠物,失去了自由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同时,那些未被你选择的道路,那些在深夜惊醒时闪过的“如果当初”,以及在确定性牢笼里逐渐枯萎的好奇心,恰恰是生命自我实现的重要养分。

就像《荷马史诗》里的奥德修斯,他拒绝了海妖塞壬用永生换自由的诱惑,宁愿在风暴中漂泊十年,也要回到自己真正的故乡。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人类对可能性的执着,本质上是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追求。确定性虽然带来了安全,但也可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让我们在舒适区里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第二个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假如现在的时间来到 2035 年,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所有新生儿都会在出生时获得一个“人生导航系统”。

这个精巧的芯片可以被植入前额叶,它包含两套截然不同的模式:确定性模式,以及可能性模式。

确定性模式,依靠十亿级的数据进行精准推演,它能为装上的人规划出从理性来看的最优人生路径。

另一种模式 - 可能性模式则相对“宽松”,它给装上的人留下的是自主探索的空间,当然也意味着走错路、走弯路的可能。

如果你选择为大脑接入确定性模式的人生导航系统,那你的人生可能就会是这样的:

你严格遵循着系统的建议,一步步走来:选择理科,报考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大厂工作。如今,你的存款已经足够支付市中心房子的首付,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未婚妻也是系统按照高达 98%的匹配度为你精心挑选的理想伴侣。

然而,在某个加班到深夜的时刻,你的内心却突然涌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

你忍不住的开始想象:如果当初选择了学考古,现在会不会正在考古挖掘现场,满怀好奇的一点点的寻找着历史遗留的痕迹?如果可以自由的恋爱,是否也能体验一下心碎的感觉?

听完我的描述,你会选择哪一种模式接入大脑呢?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确定性模式代表着理性的规划和控制,它基于大数据和算法,试图为人们提供一条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人生道路。

而事实上,你的内心又有着对未知可能性的向往,对不确定性的探索与体验,这是人类感性的驱使,是对自由、激情和梦想的渴望。

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行为与内心的想法、价值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所以,假如你选择了确定性模式,你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遵循系统规划的同时,内心却对其他可能性充满了向往,而这最终最会使你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

同时,一味的追求确定性,也会让一个人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尤其是那些深刻的成长的机会。这就意味着,终你一生,你都无法知道自己生而为人,可能实现的最高可能性是什么?你被限定在了既定的完美轨道上。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确定性的价值,也不应忽视内心对可能性的渴望,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最后的话

这两个思想实验,从不同角度映射出了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复杂关系。

它们本质上都在追问同一个核心命题:人生,究竟是既定的轨道,还是浩瀚无垠的星空与大海?

作为人,我们自然很难100%的舍弃确定性,但是,如果追求100%的确定性,或过高的确定性,那也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乐趣与意义。

下一次,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关于确定性与可能性的抉择时,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在困住我的囚笼,还是在铸造开启新未来的钥匙? 哪怕现在的我并不确定那个新的未来是否能被成功开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aifeidelixiang),作者:艾菲的理想,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确定性 可能性 自我实现 人生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