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铁在隧道中也能保持“信号满格”?这是因为在修建高铁隧道时,每隔500米就设置一个洞室安装运营商的通信设备,相当于在隧道里每隔500米就有一个“基站”。隧道洞壁上还装设有通信漏泄电缆,与相邻洞室的“基站”相连接,实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这些电缆铺设在高于轨面2.1米和2.6米的洞壁上,与列车车窗上下沿对齐,提高覆盖效果,减少信号损耗。铁路工人们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隧道内的通信设备,确保网络稳定畅通,即使在寒冷低温和列车高速通过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乘客的网络体验。
📡 高铁隧道内每隔500米设有一个洞室,用于安装运营商的通信设备,相当于在隧道里建立了密集的“基站”网络,确保信号覆盖。
📶 隧道洞壁上安装有通信漏泄电缆,这些电缆与相邻洞室的“基站”相连接,就像室外的“天线”,可以实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
🛠️ 通信漏泄电缆的安装高度经过精心设计,一般铺设在高于轨面2.1米和2.6米的洞壁上,刚好与列车车窗上下沿对齐,从而提高信号覆盖效果,减少信号损耗。
🚄 铁路工人们需要定期对隧道内的通信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特别是在寒冷低温天气下,以及列车高速经过后,及时发现并修复信号弱的地方,确保网络稳定畅通。
无论开车还是坐火车,在通过漫长的隧道时,经常都会失去网络信号,甚至电话都没法打,但是如今的很多高铁列车,就算在隧道里也能做到“信号满格”。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在修建高铁隧道时,一般每隔500米就设有一个洞室,用于安装运营商的通信设备,相当于在隧道里每隔500米就有一个“基站”。
有了“基站”,自然还需要“天线”。
隧道洞壁上都装设有通信漏泄电缆,与相邻洞室的“基站”相连接,就像室外的“天线”,可以实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这些通信漏泄电缆安装高度也有讲究,一般铺设在高于轨面2.1米和2.6米的洞壁上,刚好与列车车窗上下沿对齐,可以提高覆盖效果,减少信号损耗。

比如连接河南郑州、山西太原的郑太高铁,就穿越太行山,沿线隧道多达39座,最长的珏山隧道超过13公里。
尤其是在寒冷低温的天气里,隧道设备很容易受损,列车高速经过产生的气流和震动,也可能导致漏泄电缆两端接头松动,进而影响数据的传输,造成信号不佳。
因此,铁路工人们要逐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信号弱的地方,确保网络稳定畅通。
高铁列车穿过珏山隧道只需要160秒,但每次检修都要长达4个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