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 03月01日
RDNA4 Navi 48比GB203更小 晶体管密度高出约25%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AMD正式发布Radeon RX 9070 XT和RX 9070,基于RDNA 4架构,支持FSR 4技术,搭载Navi 48芯片,显存为16GB GDDR6。Navi 48芯片晶体管密度高,尺寸比英伟达同类产品小。

🦾AMD发布Radeon RX 9070 XT和RX 9070,基于RDNA 4架构

💾两款显卡搭载Navi 48芯片,显存16GB GDDR6

📏Navi 48尺寸比英伟达同类产品小,晶体管密度更高

🔄AMD回归单芯片,未牺牲密度或效率,前景不错

昨天AMD正式发布了Radeon RX 9070 XT和Radeon RX 9070,基于新一代RDNA 4架构GPU打造,支持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4(FSR 4)技术。两款新显卡均搭载了Navi 48芯片,显存都是16GB的GDDR6。

其实在正式发布前就有消息称,Navi 48芯片拥有539亿个晶体管,尺寸大概在350mm²,比之前传闻的390mm²要更小。以AMD最终公布的数据来看,面积稍大一些,为357mm²,而晶体管数量则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Navi 48的尺寸比英伟达的AD103(378.6 mm²)和GB203(378 mm²)都要小,但是晶体管密度要更高。Navi 48的晶体管密度达到了150MTr/mm²,而AD103和GB203分别为121.2 MTr/mm²和120.6 MTr/mm²,AMD比起这一代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高出了大概25%,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晶体管密度最高的GPU之一。考虑到AMD和英伟达采用了相近的制造工艺,这个差距估计超出不少人的预期。

英伟达在当前一代产品上似乎并不是那么在意晶体管密度,Blackwell架构甚至比起之前的Ada Lovelace架构还要低一些。由于晶体管数量通常被认为是近似的,并且有不同的计数方法,而结果是从官方规格中得出,所以实际差距也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如果将RDNA 4与RDNA 3比较晶体管密度提升的幅度,其实也有点困难,或者说有些不公平,前者是单芯片设计,后者是小芯片设计结合MCM封装,GCD和MCD分别采用了5nm和6nm工艺。这次AMD回归单芯片,似乎没有牺牲密度或效率,结合架构和技术的提升,看起来有着不错的前景。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MD Radeon RX 9070 RDNA 4 晶体管密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