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记得这人之前也写过一篇批判大众用语的文章,大众只会用网络热梗云云,现在又闹这出,不知道什么用意。你怎么看? 原文: 围观了这么多天舆论对Deepseek的顶礼膜拜,也试着在诸多热点上“体验”了一下Deepseek的文本生成能力,总体感受是:确实比之前的诸多AI强大了很多,也更有深度,文字更加精致,智能度大幅提升。问题喂得越精准,生成的思考也会更深入,拟人化能力极高,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人机不分”“以假乱真”的错乱感。但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所谓“深度”,绝没有舆论捧的那种高度,AI的机器味还是很重,多是叠词架句的修辞和“利用人的无知”所营造出的伪深度。 相比舆论对Deepseek“惊为天人”式的评价,我身边平常写字比较多的朋友,很少有对它的文字有什么特别感受,没有谁发出“害怕被AI取代”的感慨,至多只是当作一个有意思工具。不知道这个感觉对不对:平常很少写字的人,特别容易被Deepseek“唬”住,越少写作,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 媒体报道过当下很多人的“文字失语症”和“词穷症”,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习惯了表情包、YYDS、YYSY、梗式流行语(废话文学、糊弄文学、凡尔赛文学之类),不好好说,久而久之变成不会说,文字失能。缺乏深度阅读的支撑,文字表意空间极为匮乏,内心戏可能很丰富,但无法用有文化内涵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心,只能干瘪无趣地说“俺也一样”“你懂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和碎碎念式的表达,没有能力输出超过800字的长文字,文字的人生巅峰就是当年写的高考作文。——对于这些“一张口就词穷”的文字失语者,秒懂问题,秒速输出千字长文的Deepseek,当然是一个神。 前年ChatGPT最火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评论称,ChatGPT的“强大智能”是对人的反向测试:如果轻易就被ChatGPT这种机器取代,说明自己平常做的就是机器可以做的事,机械、简单、重复、无创造性、可以自动生成。如果我们把教育优势建立在死记硬背和超极限刷题上,如果我们把“善于记忆”当成最强大脑的话,那么ChatGPT足以让人恐惧。 古典主义的现代困局,江南文脉的自我殖民化,海派学术的功利主义癌变,经院哲学的僵尸复辟,欧陆理论的学术买办。引文游戏的“中国功夫”,破局者的“游击战”,知识生产的“盗火者困境”。——看Deepseek生成的文本,初看第一遍时会觉得挺深刻,但看了两篇三篇四篇之后,就会看到它的套路,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舆论场上引发过争议的那些华丽丽的“高考满分作文”:迎合命题者的意图,堆砌一些“闪闪发光的句子”,引用古典哲学家几句不那么流行的“深奥警句”,来几段华丽的排比和生动的修辞,结尾再来个漂亮的上姿态,如果有点对人类未来的忧郁思考,就更好了。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嚆矢、振翮、薄脊、孜孜矻矻、一觇、玉墀、婞直,等等(从哲学名著中蒸馏出的术语)。—— 为什么经常写作、有深度文字表达能力的人,不会对Deepseek产生神化和崇拜呢? 我不排斥Deepseek,也认同它的成功所体现出的创新与进步,但不要炫耀它的深度写作,不要拿它去贬低人的创造与思想。如果真在它的“深度长文”面前跪倒,真要反思了,是Deepseek太能写,太能出口成章,还是我们太缺少写作,丢掉了我们本应最擅长的长文字表达!越少写作的人,越容易神化崇拜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