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民警叫余发海,时年54岁,原本一直奔波在一线,后因身体原因开始从事资料的编整工作。
彼时的他绝未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那天,余发海来到羊楼洞村,几经辗转,四处询问,才找到一处山坡上。
可放眼望去,这里全是一人多高的茅草,根本看不到墓地的具体位置。
就在他准备无功而返的时候,一阵山风拂过,茅草摇曳间,一排排圆头的石碑若隐若现。
余发海心猛地一颤,拨开杂草来到墓地前,拭去墓碑上的泥污,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可辨"志愿军"的字样。
他沿着山坡一个个数过去:1个,2个,3个…
这片荒凉之地竟长眠着142位烈士!这让余发海非常震撼,也心痛不已。
为了弄清这些烈士的身份,他开始对每个碑文进行辨认抄录,由于身体做过手术,长时间弯腰会剧烈疼痛,他便跪在地上抄,有时一跪就是大半天。
烈士们的身份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全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份,涉及31个军,37个师,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52岁。
但余发海越发奇怪,为什么这些志愿军会被埋葬在这里呢?
带着这个疑问,他又开始了艰辛的走访调查。
这才发现,当年这里有一个战地医院,在抗美援朝期间接收了3100多名伤病员,其中142位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便就地安葬于此。
余发海的任务完成了,内心却再也无法平静了:这些烈士50多年没人祭扫,怕是他们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长眠于此吧!
先烈不应该被遗忘!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越发坚定起来,他要帮助这些烈士找到家人!
于是,他写了100多封信,按照碑文上的地址信息寄了出去。
然而,大多数不是地址不详被退回就是石沉大海,收到回信的也只有寥寥8封,却无一例外都写着"查无此人"。
余发海被泼了一盆冷水,但他并没有放弃,查资料,打电话,四处问询,每找到一点线索,就会立即奔赴千里之外求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在山西介休找到了烈士温秉仁的弟弟。
73岁的温秉根得知哥哥的下落时,老泪纵横,握着余发海的手一个劲儿的感谢。
余发海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继续找下去的决心。
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心思放在了为烈士寻亲之上。
然而,这条路注定充满艰辛,他需要每天按时服用药物,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家人纷纷劝阻他,让他安享晚年。
余发海却红着眼眶说道:"我绝不能让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孤零零地躺在乱岗之上,否则,我死不瞑目!"
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力量自发加入进来,大大加快了为烈士寻亲的进程。
截止到2023年,已经有128位烈士的亲属被找到,他们有的带着家乡的水和土,有的带着至亲最后的挂念,纷纷前来祭拜。
而这18年间,余发海也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30多万字的寻访记录,攒下了数不清的车票,花光了积蓄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从未动摇,也从未后悔,
古稀之年的他,依然为了那最后的14位烈士而奔走着,这对他来说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使命。
如今,这片荒山之中的墓地早已修葺一新,建成了烈士陵园,相关部门还为烈士们重新刻了墓碑,周围青山环抱,庄严肃穆,一树一草都在向先烈们诉说着:你们永远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