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2月28日
[要 闻] 火星存在古海洋有了最直接地下证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广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发现,祝融号着陆区地下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为火星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直接证据,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祝融号着陆区地下10 - 35米深处有多层倾斜沉积结构

📏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

🔍为火星中低纬度曾存古代海洋提供最直接地下证据

🌡揭示火星曾经历长期温暖湿润气候期

    科技日报广州2月27日电 (记者龙跃梅)27日,记者从广州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高校科学家合作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的“祝融号”着陆区,其地下10—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地下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关于火星北部低地是否曾存在浩瀚海洋的争论始终存在。尽管从轨道图像中识别出的古海岸线表明,火星北部低地可能曾存在覆盖火星表面三分之一的古代海洋。但由于遥感数据推断的古海岸线高度分布不一致,以及40亿年来火星表面经历的撞击、风化、重塑等过程,会扭曲或掩盖古代海洋表面证据,火星古海洋假说仍存在争议。

    祝融号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搭载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是一种双频探地雷达系统,可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火星车穿透雷达低频通道的实测数据,在祝融号沿途地表以下10—35米深度范围内识别出76个地下倾斜反射体。这些层理结构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相似,其一致性和物理特性排除了风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

    据介绍,这些沉积物的大规模存在,不仅提供了火星北部平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关键地下证据,还揭示了火星曾经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意味着火星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和气压条件,远超之前估计的短期融水事件。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祝融号 火星 古代海洋 沉积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