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2月26日
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河南团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长期面临行业集中度低、头部企业缺失的困境。文章剖析了河南团餐“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指出人口红利下的碎片化市场、高校食堂的“内卷”竞争以及营养餐市场的“系统性塌方”是主要原因。面对困局,河南企业正尝试跨省扩张、技术驱动和生态化协同创新。随着资本入局和政策重构,河南团餐企业或将迎来破局时刻,通过价值深耕、生态构建和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

🏘️河南团餐产业面临人口规模与市场集中度倒挂的困局,全省团餐企业数量众多,但头部企业营收占比低,小微企业占比高,市场呈现“蚂蚁雄兵”式的格局。

💰 高校食堂的“硬件军备竞赛”式竞争,虽然推动了行业创新,但也导致企业面临高投入、低利润的困境,难以快速复制成功经验和开拓新市场。

🌱 河南团餐企业正尝试跨省扩张,通过输出标准化体系和与供应链龙头合作,实现跨区域营收增长,并借助预制菜赛道打开全国市场。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正在重塑县域市场的成本模型,AI分菜系统和智慧食安云平台等创新技术提升了运营效率,实现了全程溯源。

🤝 河南团餐企业探索出“供应链联盟”新模式,通过共享仓储、联合采购,降低应急供餐成本,改变行业传统竞争逻辑。

在中国团餐产业的版图上,河南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存在。

作为人口大省和交通枢纽,河南的团餐市场规模常年稳居全国前五,但行业集中度低、头部企业缺失的现状却使其长期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这片孕育了千年豫菜文化的土地,为何在团餐这一细分赛道中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局?

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与突围路径,或许正是中国团餐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人口红利下的“碎片化”困局

2020年数据显示,河南总人口达9940万,坐拥全国最多的百万级人口县城。

理论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密集的县域经济应成为团餐企业生长的沃土。

但现实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全省团餐企业超千家,但头部30强总营收仅占市场规模的15%,小微企业占比高达70%以上。这种“蚂蚁雄兵”式的市场格局,折射出河南团餐产业的核心矛盾——人口规模与市场集中度的倒挂。

“河南缺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千人工厂集群,高净值消费场景稀缺。”一位从业二十年的本土团餐负责人直言。

当沿海地区依托产业园区形成规模化团餐需求时,河南的团餐市场却被迫分散下沉。

郑州育贤斋董事长杜龙刚指出:“我们的客户多在地级市甚至县城,学校分散、客单价低,企业不得不裂变为仅服务两三家客户的微型单位。”这种碎片化生存模式,虽让河南团餐总量跻身全国前列,却也导致行业长期陷入低水平竞争。

高校“内卷”与营养餐“真空”的双重挤压

在缺乏规模化企业客户的情况下,河南团餐企业将目光投向高校市场。

全省153所高等院校催生了激烈的“食堂争夺战”,却也意外推动了行业创新:郑州财经政法大学的“致青春餐厅”以工业风设计成为网红打卡地,河南科技大学乾园餐厅引入智慧餐线实现30秒极速取餐……

这些斥资数百万改造的“空间餐厅”,将高校食堂推向了“硬件军备竞赛”的高潮。

但光鲜背后暗藏隐忧。

某头部企业算过一笔账:改造一个3000平方米的高校食堂需投入500万元,按8年合同期计算,日均成本超过1700元。“装修折旧、设备维护、人力成本层层叠加,净利润率往往被压缩到5%以下。”

这种重资产模式,让企业既难以快速复制成功经验,又无力开拓新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学营养餐市场的“系统性塌方”。

2021年封丘县学生集体呕吐事件、2018年商水县“半碗素面”造假丑闻,暴露出河南营养餐市场的深层痼疾:县级招投标机制不透明、每餐4元的补贴标准难以覆盖成本、监管链条存在漏洞。

原河南省团餐专委会主席郭明安透露:“全省50余家央厨90%产能闲置,正规企业不愿入场,劣币驱逐良币已成恶性循环。”

破局之路:从“地域性生存”到“结构性创新”

面对困局,河南团餐企业正尝试多维度突围:

1.跨省扩张的战略突围

头部企业开始“跳出河南看中国”。某企业通过输出“县域营养餐标准化体系”,在陕西、甘肃等地成功复制模式,实现跨区域营收增长40%。

郑州某食品集团则与南方供应链龙头合作,借助预制菜赛道打开全国市场。目前河南团餐30强中,已有三分之一实现跨省布局。

2.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

在许昌,某央厨引入AI分菜系统,将5000份餐品分装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45分钟;洛阳企业开发的“智慧食安云平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

这些创新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重构了县域市场的成本模型。

3.生态化协同创新

面对疫情与水灾的双重考验,河南团餐企业探索出“供应链联盟”新模式2022年郑州暴雨期间,12家企业通过共享仓储、联合采购,将应急供餐成本降低30%。

这种非零和博弈的协作思维,正在改变行业传统竞争逻辑。

资本入局与政策重构下的未来图景

随着团餐行业进入资本视野,河南企业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

2023年,某本土头部企业完成B轮融资,计划3年内建成中原最大预制菜产业园;同时,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县域营养餐改革2.0”,通过提高补贴标准、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引入第三方检测等举措重塑市场秩序。

但在笔者看来,根本性突破仍需解决两大命题:如何将分散的县域市场转化为规模优势。

某创新者的实践或许指明方向——通过“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在县域建立小型预处理中心,既保证食材统一配送,又满足个性化需求,将单县运营成本降低18%。

而河南团餐的突围历程,揭示了中国团餐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在人口红利消退的背景下,精细化运营能力比市场占有率更具决定性。

从“场景竞争”到“生态构建”:单一场景的过度竞争必然导致内卷,跨场景、跨区域的生态协同才是破局关键。

从“政策依赖”到“创新驱动”:在民生属性与商业逻辑的平衡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构成新的护城河。

当郑州航空港区的无人配送车穿梭于高校食堂,当洛阳某央厨的预制菜登上长三角白领的餐桌,河南团餐正在撕下“大而不强”的标签。

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或许终将证明: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没有永恒的困局,只有未到的破局时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团餐界”,作者:团餐第一新媒体,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河南团餐 产业转型 结构性创新 供应链联盟 预制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