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的方方 2025-02-26 11:30 广东
省流:全文2800字,对航空史没兴趣的可以退出了。
这两天老刷到英国“闪电”截击机的图文。刚好,个人对这架独树一帜的飞机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上学的时候还做过一架闪电的模型(好像是火柴盒出品的)。
借此机会,对该机长期以来的一些疑问进行重新解读,也算还愿吧。
首先说背景。
任何一种飞机,抛开背景谈设计都是扯淡的。事情的起源似乎应该从1942年那个雄心勃勃的E.24/43超音速研究飞机规划说起。E.24/43计划开发一种平飞速度达到1600km/h的飞机(注意是1942年),而迈尔斯飞机公司凭借与军方的关系拿下了合约,并积极推进M.52研究机计划。
到了1946年2月,艾德礼工党政府的预算大斧终于砍到了M.52身上。弗兰克·迈尔斯被通知立刻停止该项目。负责通知的洛克斯派塞(艾德礼工党政府掌玺大臣和副首相)表示:他相信飞机在很多年内都不会以超音速飞行,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这样做——额外补充一下:1年8个月后,贝尔X-1完成首次超音速飞行。
打脸的当然不止这个。在英国空军随后进行的防空拦截测试中,流星F.4战斗机拦截堪培拉轰炸机失败,证明英国空军现有防空体系无法拦截一架在50000英尺(15000米)高度和0.85马赫(903公里/小时)速度飞行的轰炸机。作为英国早期超音速战斗机的积极推动者,前韦斯特兰飞机公司首席设计师W.E.W.“泰迪”·佩特借此机会,于1947年向军需部提出了研制新型超音速战斗机的建议。军需部据此发布了ER.103规范,要求研制一架能够以1.5马赫(1593公里/小时)和50000英尺(15000米)的速度飞行的飞机,这就是闪电截击机的开端。该机的核心目标: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爬升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面的一切细节。
为了满足速度指标,英国电气公司选择了60°后掠翼。但大家对于这种新型机翼两眼一抹黑,所以为了测试机翼和尾翼的设计并评估操控性,又专门搞了一种技术验证机,即肖特公司的SB.5。SB.5可以安装不同的机翼和尾翼进行多种构型测试,以便彻底了解新机翼的气动特性。最后,肖特SB.5的技术成果,几乎全数用到了闪电截击机上。
查资料的时候意外找到了一份SB.5的试飞报告,里面有些很有趣的细节。链接在此:https://reports.aerade.cranfield.ac.uk/bitstream/handle/1826.2/2826/arc-rm-3558.pdf?sequence=1,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背景说完,说第二个:发动机布局
闪电这种垂直纵列发动机布局,前无古人,估计后面也没有来者了。那么这种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些年各种说法都见过了。结合前面的背景,比较靠谱的就是“减阻说”。这一说法,国内国外的相关文章都看过,但只提到了这种设计减小迎面横截面积,因此减小了阻力。但为什么减小了迎面横截面积,没说。
就闪电两台发动机的布局来看,虽然前后错置,但迎面投影并没有重叠之处。所以减小的截面积不会来自这里。
但是如果把机身转90°来看,基本上就明白了。也就是上部机身(含座舱)的投影和上部发动机投影有部分重叠了。
形象地说,横向并列双发+座舱是品字形,闪电这个布局就变成日字形了。说闪电的机身横截面积相当于装了1.5台发动机、而不是两台发动机,应该就来自这里了。
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闪电的设计极端重视减阻,也带来了机内容积有限的弊端。之前一直说米格21是机体填充密度最大的战斗机,但现在看起来闪电至少是不相上下了。而且闪电发动机位置靠前,导致中后机身完全被尾喷管占据,喷口处600℃高温,周围除了一些粗笨的耐高温部件外,基本什么都布置不了,油箱就更别想了。所以闪电原型机续航性能很差。
下面是P.1A原型机,机身还是个直筒子,经典的腹部油箱/保型舱还没装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续航能力是必须要考虑的。毕竟闪电不是Me.163那种火箭截击机,它还得去跟毛熊轰炸机伴飞拦截。所以关掉一台发动机来节油远航,是一种现实而且在那个年代非常普遍的设计。比如美国XF-88以及其发展而来的F-101,都是这么干的。而且闪电的垂直纵列发动机布局,免去了单发时的偏航力矩。如果设计得当,利用发动机带来的抬头力矩作为配平力矩,连配平阻力都一并减小了。就从其单发操纵特性“不错”这个评价,就可以确定闪电的设计师绝对有这方面的考虑,而不是无意之举。
第三,发动机位置
由上图可见,闪电的发动机位置相比现代战斗机来说明显靠前。这种设计一方面有其历史背景——那个时代的喷气式飞机,特别是机头进气的,为了减小过长的进气道带来的总压损失,往往将发动机布置得比较靠前。当然,发动机靠前了,尾喷管就长,一样有推力损失,只不过取影响较小的一种——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短喷管+长尾撑,像XF-88到F-101再到F-4,都是这种类型。只不过,这后一种必然要结合中高平尾布局,这种布局尾旋改出能力差,肖特SB.5在试飞中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最终闪电改用低平尾,也就堵死了短喷管+长尾撑的路子。
而另一方,则是飞机静稳定性的要求。从SB.5的试飞结果来看,60°的大后掠翼本身就具有边条翼的特点,前缘涡分离导致飞机在中等迎角以后变得不稳定——在那个使用机械操纵系统的年代,这就是要命的了。如果发动机再按现在的样式布置在机尾,导致重心大幅度后移,静稳定度进一步减小,这飞机就真不能飞了。
至于发动机前后错置,个人看法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如果任意一台发动机出现非包容性故障,飞出去的零件不至于打坏另一台。当然也可以采用装甲隔舱的形式,但重量就上去了——还得考虑前面背景中提到的速度、爬升率的约束。还有一个因素是防火。这也是闪电特有的毛病——如果上面那台发动机漏油,直接就能把下面的发动机给点了。前后错置的话,风险相对小一些,再加上其它防火隔热措施,只能说相对提高了安全效——但比起常规发动机布局的飞机,闪电在这方面的风险一直都存在。
第四,后掠翼还是三角翼
很多文章把闪电的机翼当作是内侧切角的三角翼。但下面这段话:
红线部分非常清楚地表明,机翼是后掠翼设计,只是在55%半翼展位置后缘后掠角改为0,这使得机翼看起来像三角翼内侧切了一块,而真实目的却是为了保证此处的副翼具有最高的气动效率——垂直气流方向偏转。相比起来,机翼内侧布置的襟翼效率就要差得多。SB.5为了改善襟翼效率,襟翼铰链线是可动的。即便如此,从试飞结果来看,其增升效率很有限,而阻力增大不少,而且还带来强烈的低头力矩。
这襟翼到了闪电上面又进一步简化,铰链线不动,效率更差。
第五,主起落架的收放
闪电采用了一个非常古怪的设计,主起落架由铰接点向外收起,收到机翼外翼段内。为了保证高速性能(再次强调背景),机翼采用薄翼型,外翼段绝对厚度就更小,由此导致主轮不得不采用扁平大直径轮胎。
所以问题是,主架不能向内收起吗?
答案是不行。因为内翼段就是闪电的主油箱。前面说了,闪电为了保证高速性能,机身横截面积非常小,加上发动机布局问题,机身内无法布置油箱。所以闪电的主油箱就在机翼内翼段,容量也不大(总共3200升,连襟翼内都有一个150升油箱)。这要把主起落架收到内翼段,闪电就真没法飞了。一直到了闪电F.3,才装上了那个著名的2800升腹部油箱,这也是该机被苏联人称作“怀孕米格”的由来。
后记:很久没有写这么长篇的了。有种去旧货摊淘到宝的感觉。这也是航迷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