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12:01 浙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名中国籍博士生近日因涉嫌在考试中使用人工智能(AI)工具而被学校开除,随后他决定提起诉讼,否认自己作弊并索求共计133.5万美元的赔偿。这宗事件引起学术界对于AI使用规范的议题,未来可能对学术界AI使用的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8月,博士生杨海山(Haishan Yang)在摩洛哥进行一项重要考试,是他在健康服务研究、政策与管理领域攻读的第二个博士学位的前期考核。这场考试规定他需在8小时内完成三篇小论文,并明确指出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仅允许使用课堂笔记、报告及书籍。他提交的答案随后却被学校怀疑存在不当使用AI的痕迹,最终他被开除并且失去学生签证。
学校提出的指控主要来自四名教授的审查结果,他们指出杨的论文中包含了“未在课堂中讨论的概念”及“不常见的缩写”,写作风格也被认为过于平淡、缺乏个人特色。更进一步,教授们利用ChatGPT再次生成了考试题目的答案,并发现杨的作业与AI生成的内容在结构和语言上有高度相似之处。教授们认为,杨的答案中使用了“PCO”这一缩写(即“初级保健组织”),这在学术界并不常见,但与AI的生成结果相符。
杨海山坚决否认在考试中使用AI,他解释说,AI所生成的回答与他自己的回答类似,可能是因为AI工具引用了他所学的相同数据。他进一步指出,教授们可能在审查过程中修改了AI的回答,并与他的答案进行比较,从而造成了表面上的相似性。
杨海山的导师布莱恩·道德(Brian Dowd)站出来为他辩护,并在信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杨海山是一位极为勤奋的学生,并且指出自己在四十多年教学经历中,从未见过学校对一位学生如此强烈的敌意。道德教授对杨海山的指控表示怀疑,认为证据并不充分。
杨海山的诉讼中还涉及另一个争议——他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过去的学术争执而成为部分教授的攻击目标。根据他提供的记录,明尼苏达大学在2023年曾削减他的资金,并且指控他在担任研究助理期间表现不佳。虽然最终学校道歉并恢复了他的资金支持,但杨海山认为,这些争议与他此次的AI作弊指控有关联。
杨海山事件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AI使用规范的不同看法。许多学术机构尚未对AI在写作和研究中的应用完成一致,特别是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AI工具,其是否应被视为作弊工具,仍是个争议的焦点。国际期刊如《科学》(Science)和《柳叶刀》(The Lancet)等已经开始放宽对AI工具在学术写作过程中的使用规定,并要求作者对AI的内容负责,但许多国内学术期刊对AI的态度仍显谨慎。这起案件关乎学术诚信和AI技术如何融入科研流程的问题。虽然AI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但其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仍需要进一步的伦理规范和明确界定。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术界的规范也在不断调整中,学校和学术期刊如何处理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杨海山的案件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成为学术界如何界定AI使用边界的风向标,也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规范建设。
数据源:kare1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