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2月23日
真正“爱自己”的6个表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爱自己”的真谛,区别于盲目满足和自恋,强调爱自己是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优点和缺点。它包含自我负责,意味着为自己的幸福和发展而努力,而非仅仅追求即时快乐。同时,爱自己需要诚实,不回避问题,勇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文章还指出,爱自己的能力源于童年经历,但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来培养,最终实现自我关怀和幸福。

❤️爱自己不是“喜欢”自己的全部,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接纳意味着带着善意,当自己失败或犯错时,给予理解和同情,以“正念”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痛苦,不压制或否认。

💪爱自己包含自我负责,不仅仅是满足即时需求,更是为了自身的幸福、发展和自由而努力。这需要我们挺身而出,保护自己,设定界限,并激励自己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爱自己≠自恋,自恋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是过度关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往往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自恋是对基本自爱缺乏的补偿,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赞扬和认可。

🤝爱自己需要诚实,不糊弄自己。如果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很难真正地爱自己。只有当自己能欣赏自己的行为方式时,一个人才可能真正地爱自己。

👨‍👩‍👧‍👦爱自己的能力源自于童年时期经历过来自他人的爱,尤其是父母的爱。但好消息是,即使童年缺乏爱,爱自己仍然是一种可以练习的技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等方式重新建立和自己的连接。

如果说近年来最火热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可能就是“爱自己”了。

你应该在很多场景下见过这个词,广告宣传里有“爱自己就要买这款贵妇面霜”,情感博主告诉你“女人最重要的就是爱自己”,健身教练说“爱自己就要练出好身材”。

但你可能依然很困惑:如果我想熬夜玩手机,但第二天工作就会没状态,那怎么做才是爱自己呢?我确实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难道要对它们视而不见吗?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真正的“爱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爱自己不是“喜欢”自己的全部,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

美国畅销书作家兼心理咨询师Lori Gottlieb曾指出:“心理治疗中,我们关注的是自我关怀,而不是自我肯定。”

这体现了“爱自己”的一个关键——不是“喜欢”自己的全部,而是“接纳”自己的全部。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你可能很难喜欢自己的腿有点粗,爱发脾气,在外人面前过于害羞,或者把每段感情都搞砸,但你可以接纳它们。

接纳意味着带有善意,当自己失败或犯错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有研究者把这种善意理解为以“正念”的方式看待自己的痛苦——一种非评判性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试图压制或否认。

接纳还是“无条件的”,不依赖于自我或外部的评价。这意味着你不用因为自己拥有某些特定的特征才爱自己,也不必比别人“更厉害”才能对自己感觉良好,你爱自己的存在,爱自己的生命本身。

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可避免的失落、孤独和困惑,并因此受到了情绪伤害时,这个时候考验就来了——你还能“无条件地”爱自己吗?

但爱自己不是放纵,因为它包含自我负责

“我感觉压力很大,所以一整天躺在床上,看电视和吃冰淇淋”,“我要对自己好一点,所以透支工资买下我现在就要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看上去对自己好,但事后却并不开心。因为爱自己并非即时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它还包含自我负责,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也曾提出“爱不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积极的努力,其目的是其对象的幸福、发展和自由”。

有时候仅仅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可能对自己并不好,而有利于自己健康和持久幸福的事情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快。因此爱自己一面是温柔的,另一面又是有力量的,它涉及保护、供养和激励自己。就像熊妈妈在受到威胁时凶猛地保护她的幼崽,或捕鱼喂养它们,或将它们带到资源更好的新领土。

有时我们需要挺身而出,为自己说不,和别人划清界限,或与不公正作斗争;有时我们需要激励自己去做一些对自己好的事;如果我们陷入糟糕的境地或有害的习惯中,那意味着要做一些改变,不是因为我们不接受自己,而是因为我们关心自己。

爱自己的这两面是一体的,互相促进的,让我们的自我关怀不会到放纵的程度,也让自我激励不会发展为自我谴责和虐待。

爱自己≠自恋,过于关注自己反而是不爱自己的表现

有一种“爱自己”的表现需要格外警惕,那就是自恋。自恋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过度关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往往以牺牲他人为代价。

在生活中,一个自恋的人通常被认为是非常爱自己的,TA们看起来自信满满,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交流中总是占据上风。但其实恰恰相反,自恋者并不爱自己。

不喜欢自己、无法认可自己的人,会对自我不断感到焦虑,TA们没有内心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只有在真正爱自己的人身上才存在。所以Ta们必须焦虑地过度关注自己,贪婪地为自己得到一切;TA们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赞扬和认可,来确定自己值得被爱。看似高自尊却很脆弱,当自我成功时,TA们感觉良好,当自我失败时,又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因此,过度的自恋是对基本自爱缺乏的补偿,如弗洛伊德所说,“自恋的人把本应投注在别人身上的爱收回,转向自己”。

而对于真正爱自己的人来说,TA们反而有时候不那么强调自我的独特性,也不用非要当强者才能感受到对自己的爱,因为爱已经存在。

图/《心灵奇旅》

爱自己需要诚实,不糊弄自己

因为种种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难以对自己坦诚,比如:

我们因为害怕独身留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告诉自己那些伤害的行为是爱;不敢让父母失望,做一份体面但煎熬的工作,迟迟无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一再回避自己本应该去面对的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亲密的人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的自尊会因此受到伤害,导致自我蔑视。正如欧文·亚隆所说:“只有当自己能欣赏自己的行为方式时,一个人才可能真正地爱自己。”

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勇气、善良、诚实……如果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很难真正地爱自己。

如果我们不爱自己,也很难爱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爱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在关系中能爱他人吗?

其实很难。

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提出:对他人的爱和对自己的爱并不是对立的。在那些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会发现他们爱自己的态度。

研究也发现,那些能够爱自己的人,往往有着更高质量的关系,TA们通常被伴侣描述为:更有爱心和亲和力、温暖和体贴,以及给予对方更多的自主权。爱自己的人接受他们自己是不完美的人,也更倾向于接受他们伴侣的不完美。爱自己的人对自己是善意的和关心的,在面对冲突时也更有可能妥协,考虑自己和对方的需要。

另一方面,他人的爱也很难替代自己对自己缺失的爱。

朋友小A一度渴望用恋爱解决自己的问题,她很难独处,也无法好好照顾自己,“找个人爱我就好了”。但几段失败的恋情后,小A才意识到,别人无法帮她承担起爱自己的责任,她始终不能回避和自己的关系。

不爱自己不是你的错

爱自己的能力源自于哪?为什么每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差异很大呢?

弗洛姆认为爱的能力是一种性格特征,主要来自于在儿童时期经历过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你被父母好好地爱过,就会把这份爱内化,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而如果你被父母忽视、真实的自我不被鼓励,或者更糟糕的,你被父母虐待,长大后只能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去爱,也就是说,自我的强大部分,你可以爱,但残缺的部分,你必须恨。

所以,如果暂时做不到爱自己,这不是你的错。

但好消息是,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爱是可以练习的技能。在长大后你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治愈型的关系体验,通过冥想,接触大自然等方式重新建立和自己的连接,通过学习什么是爱并在生活中不断尝试。

爱自己是一种滚雪球式的能力,一旦你爱过,就会越来越爱自己。

图/《俗女养成记》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爱自己 自我接纳 心理健康 自我关怀 人际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