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登峰 2025-02-20 21:52 广东
编者按:
2025年春运正步入收尾阶段。这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也是有着八天长假的春运,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高达90亿人次。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年度迁徙活动,承载着无数国人对团圆的渴望、对新年的期许。
“春运”一词于1954年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2024年正值春运七十周年。我们用一组图片回望过去七十年间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展示各个时代春运的节奏、方式、目的地等。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人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些影像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家始终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和情感的归宿。
▲ 2007年2月22日,合肥火车站,一位乘客打开绿皮火车的车窗探出身子,焦急呼唤着同伴。(吴芳 / 摄)
全文共273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春运,既是一次全民的大迁徙,也是一次情感的交融与汇聚。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北京)杨登峰
责任编辑|冯飞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历史档案,1954年,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明确春运时间为春节前后一个月,有关方面也确定了“以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必要时请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做好相关工作的原则。
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短评,说春节是“一个客运高潮”,并第一次说这已“成为当前铁路运输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这是“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春运的概念顺势而生。1954年的春运期限为1月21日至2月20日,时间长达一个月,当年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2300万人次。而2024年的春运是从1月26日到3月5日,在为期40天的时间里,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84亿人次,整个2024年春运40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84亿人次。
当我们把这一幅幅跨越70年的春运影像汇聚成册时,心中涌动着的不仅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更是对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感叹。这些照片,如同一颗颗时间的珍珠,串联起了中国春运70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从1954年到2024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春运既是一次全民的大迁徙,也是一次情感的交融与汇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工作,只有期待在春节的时候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他乡通往故乡的路上,承载了太多人的儿女情长和悲欢离合。沿着这光影的长河溯源而上,重拾那些被岁月遗落的温情碎片,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记录下时代的印记,感受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坚实足迹,让这段历史能够成为国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1953年1月,山西太原站。列车出站时,太原站的女运转车车长李宝林(左二)查看车站情形。(赵本甲 / 摄)
1958年,北京铁路员工在春运期间为乘客提供各种方便。“送达迅速”四个字用了同一个偏旁,显然是经过设计的。(杜治 / 摄)
1979年,吉林省吉林市,春运期间人们在蛟河火车站的站台上排起长队。(邹毅 / 摄)
1982年,内蒙古通辽站寒风刺骨、春寒料峭,旅客们拿着大茶缸子在站台上的送水车旁取水喝。(原瑞伦 / 摄)
1986年1月29日,为解决山区旅客行李包裹存取方便,湖南吉首汽车修配厂研制的客车小拖车在春运期间投入使用。(毛尚文 / 摄)
1987年,山东临沂,春运期间等待回家的旅客。(李百军 / 摄)
1990年,春运旅客在客运站检票上车,工作人员则把一包包行李放置在车顶。(李百军 / 摄)
1991年2月,春运时期的广州火车站,乘客在广场上候车。(黄一鸣 / 摄)
1994年2月,安徽省金寨县的农民工用独轮车推着铺盖卷、干粮和劳动工具,徒步到上海找活儿干。(于文国 / 摄)
1999年,农民工在广州站的站台上急迫地奔向返乡的列车。春运客流高峰时期,广州站旅客列车运力紧张,一票难求是常态。(原瑞伦 / 摄)
1999年2月5日,湖南临湘春运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一辆从河南开往广东的客车,车顶上运载了几只山羊。(毛尚文 / 摄)
2003年,春运临时旅客列车上,两名乘客披着毯子倚靠着车门入睡。(邓勃 / 摄)
2006年1月18日,北京西站候车厅里,一位准备返乡的母亲咬碎泡好的方便面,喂给身边嗷嗷待哺的孩子。(薛珺 / 摄)
2007年2月2日,国道207线永州宁远县路段,春运期间农村客运运力紧缺,搭农用车虽然危险,却是一部分返乡群体不得已的交通工具。(毛尚文 / 摄)
2008年1月31日,中国南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导致许多列车晚点甚至停运,大量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外,一位乘客在人群中晕倒,其他乘客接力把其抬高救出。(方谦华 陈奕启 / 摄)
2008年2月3日,旅客聚集在南方冰灾后恢复发车的株洲汽车站。(毛尚文 / 摄)
2011年1月19日春运首日,北京西站“036”候车室值班员王凤莲服务需要特殊照顾的旅客。(杨登峰 / 摄)
2012年1月6日,安徽合肥火车站站台上,一对情侣告别。合肥各大高校陆续放假,火车站迎来一波客流高峰。(吴芳 / 摄)
2014年1月14日,在山西太原火车站候车大厅内,四川籍农民工赵虎与妻子仕珍带着全家福照片返乡。(韦亮 / 摄)
2018年2月21日晚,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滞留车辆如“银河战舰”,有序排队登船离港。春节黄金周期间,琼州海峡遭遇67年不遇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多次封航,导致上万辆车滞留港口。(张茂 / 摄)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一路口,工作人员对途经的外地牌照车辆内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杨登峰 / 摄)
2020年2月17日春运第39天,西安片区军队医疗队员乘坐“白衣天使”高铁专列从西安北站出发,驰援武汉抗击疫情。(刘翔 / 摄)
2021年2月11日,除夕,南航乘务长陈佳茵在沈阳桃仙机场与12岁的儿子拥抱作别。她即将执行沈阳到东京往返航班的飞行任务,然后进入隔离期,无法与家人在春节团聚。(陈松 / 摄)
2021年2月12日,中铁西安局宝鸡供电段的电力工人正在抢修突发故障,远处突然升空的烟花吸引了工人们的目光。(田致勇 / 摄)
2022年1月20日,与湖北接壤的湖南岳阳临湘市羊楼司,执法人员引导跨省运营车辆进入服务区检查。(毛尚文 / 摄)
2023年2月1日,春运第26天,河南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信号工丰靖川(左二)在防护员何善美(左一)的守护下迅速处理信号机故障。(刘翔 / 摄)
2023年1月18日,7272次列车的车厢里放满了水果,列车值班员程雅婷帮助村民直播销售。(郭立亮 / 摄)
2024年1月26日,春运首日,北京西站候车大厅,一名来自上海的93岁高龄奶奶拿着刚刚收到的“福”字。(蔚可任 / 摄)
(本专题部分图片选自杨登峰主编的《春运(195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