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姚华松 2025-02-21 19:03 广东
▲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2169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无论在城里发展得如何风生水起,名声显赫,回到村里,得暂时摒弃或忘记金钱至上、谁有钱谁就地位更高更受尊重等城市里的那一套规矩或礼俗,遵从乡村的传统礼俗。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姚华松
责任编辑|辛省志
大年初二,我去村里邻居家拜年,出发前,父亲叮嘱我,“你拜年可以,但别轻易给人家钱”。
我明白父亲的意思,他不想我看到或听说哪家经济状况比较差,就动了恻隐之心,给人家钱。本来把钱给有需要的人是一件好事,但通常情况下结果不一定是好的。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其一,我给了卧病在床的赵奶奶两百元,赵奶奶会不会真的开心?你给我钱,你如何知道我差钱?我就那么穷吗?我就差你两百元钱?你给我钱,你会不会到处说,说我收了你两百元钱,我的穷立马给全村人都知道了,我的脸往哪里搁?我儿子知道了怎么办?会不会笑话我收人家的钱,他会不会因此被扣上不孝顺的帽子?我儿子会不会因此而给我一些钱,但这不一定是他的本意,这时候,我和我儿子的关系会不会变得紧张起来?道理很简单,我穷,我自己知道就好,但让全村人都知道我穷,这当然是让我难堪和我非常不想面对的事。
其二,我给了生病在床的赵奶奶两百元,我要不要给同样有病的其他爷爷或奶奶两百元?张爷爷去年上山砍柴把腿弄断了,胡奶奶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是不是每个有点毛病或问题的人我都要给两百元?如果我只给了赵奶奶,这个事被其他老人知道了,他们会怎么想我?“姚××太偏心了,只对谁谁谁好。”这当然是我所不愿意承受的事。此外,赵奶奶与我在血缘上无亲无故,如果被我的二叔、三叔、二婶、三婶、大姑、二姑等长辈知道了,如果我没有给他们一些钱,他们会怎么想?“我这个侄子,一点也不懂事,胳膊肘总往外拐,宁愿关心村里人,也不关心自家亲戚,他完全忘记了当年他念高中,我是如何帮衬他的。”
其三,我今年给了赵奶奶两百元,明年还给不给?后年还给不给?我如果不给,她会怎么看我?怎么想我?“他也就是偶尔关心我一下,没有说一直都想着我”“他是不是今年没赚到钱,经济上落魄了,不然为啥今年不给我钱”。我当然没办法阻止她的上述臆想的发生。换言之,你给了一次,或你只想给一次,或偶尔给一次,但人家会形成某种依赖,或某种持续性的期待,一旦这种依赖或期待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人家会低看你,甚至嘲讽你,而不会惦记你曾经对她的好。
这并不是我小人之心的臆想。我记得清清楚楚,数年前村里集资修路,当然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也就不出了。具体到我家,我是大学老师,我弟是包工头,我家出了近两万元,在村里算是最多的了。但据说,后面有人说我们家闲话了:“他们家牛,兄弟俩都出了钱,出尽了风头”“出钱修路,干吗不一并把村里的路灯也修了,把停车场也建了”。我们做了好事,但没有得到好的舆论评价,反而是不好甚至是恶意的闲言碎语。
所以,父亲一直教导我回村里要低调,低调低调再低调,叮嘱我尤其不要说我有多牛,认识多少大人物,有多大能耐。事实上,我当然没有,我深知父亲的用意。很简单,如果我帮大姑的儿子介绍了实习单位,一年后,二姑找上门来,“大侄子,我儿子明年就要毕业了,你在广州认识人多,帮你弟介绍一个工作吧”;一年半后,三舅找上门来,“大外甥,你是老师,学生多,男学生也多,能不能给你表妹介绍个男朋友,她都25了,愁死我了”……诸如此类的要求或托付,皆非我能力之所及,我当然只能婉拒。婉拒的结果大概率是,“大侄子人品有问题,明显厚此薄彼”“大外甥虽在广州的大学里混,但混得很一般啊,我想让他帮忙的事,他搞不定啊”。
是的,深度转型期的中国农村,远不是从前那般单纯、纯朴和原生态。人变了,人心也变了,想做一件好事,只是简单地想做一件好事,也需要慎重一些,考虑周全一些,不然的话,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至于如何做才是更好的帮扶,针对一些真正需要帮扶的人,我以为总的原则是尽量避开公开场合,尽量在私人场合完成或兑现所谓的恻隐之心。譬如,人少的时候,晚间,单独去拜访人家,偷偷给人家一些钱。
变的对立面当然是不变,农村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
打个比方,村里要集资新建篮球场,哥哥是地道农民,经济上差一些,弟弟在外面开公司,经济上好很多。但在集资的时候,尤其涉及捐钱立功德碑的时候,弟弟本想捐两万元,哥哥本想捐两千元。通常情况下,弟弟会私下给哥哥一万元,结果是哥哥捐一万二千元,弟弟捐一万元,名字及金额会出现在功德碑上。在外人看来,这家人很讲究,懂规矩,知道长幼尊卑的理儿。
再如,拜年的时候,哥哥和弟弟一起去拜年,进主人家的门,通常情况下,哥哥会走在前面,弟弟会走在后面。同样道理,吃饭的时候,哥哥会坐在上席,弟弟在旁边或下席,这叫规矩。人家会觉得这个家庭家教良好,讲规矩,知道哥哥为大,弟弟为小,而与弟弟更会赚钱或更有钱无关。
换言之,无论你在城里发展得如何风生水起,名声显赫,但回到村里,一般情况下,你得暂时摒弃或忘记金钱至上、谁有钱谁就地位更高更受尊重等城市里的那一套规矩或礼俗,你得遵从乡村的传统礼俗,遵从叔侄、长幼、哥弟、姐妹等基本伦理。只有这样,你才会说话得体,做事靠谱,赢得众人好的口碑。
不管这样的规矩、这样的秩序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封建”,在当下的农村,这些东西仍在发挥作用,在支撑与维系着基本伦理与人际关系。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