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知道,常染色体与父系不同,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携带了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的基因信息,涉及到身体的各个方面,包括身高、眼睛颜色、皮肤颜色、血型、智力等。
以三种不同标杆(山东、河南、北京),扬州、淮安地区的鹅都是最标准的北方人,如果河南为标杆,那么扬州的北汉常染能达到75%以上,南汉在15%左右,而粤语区的北汉常染只有1.89%,南汉高达80%以上,以山东为标杆,扬州的北汉常染仍能达到70%(甚至高于西北,山西大部分地区),以北京为标杆,大概和华北相当
那么为什么淮河以南的扬州、淮安地区北汉常染那么高?因为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晋史》史称“衣冠南渡”。如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后,大量中原人向南方迁移,定都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隋朝时期,隋炀帝又挖通隋唐大运河,让扬州成为自己的基本盘
北宋末靖康之乱后,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中原士庶南迁之事件。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扬州、常州、镇江一带最为集中。移民的来源,河南占了一半,其次是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些人认为东晋的南渡是汉人都南下,胡人占据了中国,其实这个是非常错误的。汉人南下的基本上都是旁支,主干还是在北方,而东晋接受这些南下的士大夫,建立了数个侨乡,如南徐州,南兰陵,南琅琊,南豫州,南兖州等。公元四世纪前叶,晋室南渡,镇江成了江南最大的侨郡,来自北方的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侨民数超过了土著户口。居民成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方言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北方话板块借政治力量楔入淮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