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云音
表妹刚毕业,正在四处旅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落脚点。她是个典型的东北姑娘,外向、开朗,自带“社交光环”,从牙牙学语的幼童到满头白发的老人,没有她聊不来的。这次来我家,她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因为“瞎聊”而意外收获工作推荐机会的故事。
事情还得从她去苏州旅游说起。那天,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冒雨去听评弹,没想到可能因为大雨的关系,全场只有她一个观众。两位评弹老艺术家登台时,看到台下只有她一个年轻小姑娘,也愣住了。表妹尴尬极了,心想:“就我一个观众,人家都没取消,就像是特意为我表演一场似的。”出于尊重,虽然她听不大懂,但还是认认真真地听完了全部。“我连手机都没敢拿出来,水都没敢喝一口”,她说。
《春色寄情人》剧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场景:台上的老艺术家们专注表演评弹,台下的表妹努力扮演“乖巧宝宝”。结束后,作为唯一的观众,表妹又觉得直接离场有点不礼貌,于是特意跑去和评弹的爷爷奶奶表达感谢。没想到,对方对这个“看起来不像是会喜欢听评弹的小姑娘”的认真也颇为意外,左右无事,就和她攀谈起来。
“听评弹我不擅长,但我擅长聊天啊!”表妹眉飞色舞地说。她和两位老人从听评弹的缘由聊到在苏州旅游的感想,从去过的景点聊到当地的美食。几杯茶下肚,两位老人被她的真诚和热情深深打动,简直如见自己亲孙女般,临分别时还热情邀请她第二天再来,免费听。
表妹不仅第二天去了,第三天还去了对方在茶馆附近的家里拜访。临走时,评弹奶奶又送了她当地的特色,让她带着路上吃。
我听得目瞪口呆,禁不住问:“那你妈妈怎么说?”
“我妈说我‘连吃带拿,蹬鼻子上脸’。”表妹哈哈大笑。但随后又认真地说:“姐,你知道吗?那位奶奶有个侄子在XX电视台工作,关系特别亲。奶奶让我好好准备个作品集,说有机会给我推荐推荐。意外收获啊!怪不得大人们总说得大大方方的呢!”
《奇迹·笨小孩》剧照
表妹的性格就是非常符合大众认知的“东北性格”——热情真诚、外向开朗、风趣幽默。网友调侃“只要一个东北人跟你没仇,就绝不会让你的话掉地上。句句有回应,是东北人的社交自觉。”即使是个性格内向的东北人,也自带东北特色——他们是“内向中的外向”,也许看起来严肃,但冷不丁说一句话也能笑翻全场。外向的东北人则更是“社交天花板”,能五分钟把你当亲人,十分钟就请你回家吃饭。
然而,我却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不是东北那种“内向中的外向”,而是如假包换的“内向中的内向”。当我的南方朋友得知我是东北人时,都感到不可思议。“像你这样的性格,生活在东北可能会有点辛苦。”朋友这样感慨。
《南来北往》剧照
的确,从小到大,我时常感到自己与周围不太合拍。比如网友说的“东北人人均张口段子闭口梗”,我大概是拉低平均值的那个。我妈妈和楼上楼下邻里邻外都混得很熟,我却连在楼道里碰到人家都觉得打招呼很尴尬。面对别人的热情,我总是有些不知所措,心里觉得若是回应不足就好像是对对方不重视,却又对这种热情感到“接不住”。
最怕的,就是聚会发言。无论是生日宴、升学宴,还是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每个人都要发言。这简直太可怕了!还没轮到我时,我就已经紧张得开始在心里打草稿了,讲完后还会反复琢磨:“我说的没问题吧?”
在“好性格=外向”的环境下,谨慎、慢热、内向的我,始终觉得自己的性格是必须改掉的弱点。大人们也都觉得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总是努力把我往“外向”上引导。
为了让我更外向,父母会提醒我和各种我并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让我和他们朋友家的孩子们“多交流”,连中学的班主任也会催促我去竞选班干部。初一时,我被“赶鸭子上架”做了班长,时不时都要硬着头皮往教研室、校长室跑。我当然明白,这些都是大人们为我好,是对我性格的“打磨”。
甚至,为了证明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开朗、大方、自信、乐观、积极,我花了十二分的力气来努力配合。无论心里多么不情愿,我还是会去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每学期都参与班干部竞选,鼓起勇气主动和不熟悉的人说话,哪怕是上大学和工作后,无论多么疲惫,都会表现出很喜欢各种聚会的样子。
《点燃我温暖你》剧照
可是,假装外向这么多年,我不仅没有真正变得外向,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热闹的环境让我身心俱疲。尤其是在人多的聚会上,我虽然心里极其想做“角落最安静的人”,却不得不吊起精神这边那边地回应着。若是突然被点到名,全身的细胞立刻进入到警戒模式,恨不得一半都用来听、另一半都用来说,同时还要保持礼貌的微笑。可是,尽管说着笑着,心里却想逃离。
我渴望独处,那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无论是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发呆,还是在阳光下舒舒服服地看本书,哪怕只是去街边的咖啡店静静地坐一会儿,看看窗外的车来人往,都好——只要让我自己待一会儿。
这种性格苦恼伴随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我接触到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才了解到:内向或外向,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出生时,生理基础就已经决定了我们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外向与内向,只是心理能量的消耗和获得的方式不同而已。内向者在和外界打交道时是在消耗心理能量的,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而外向者虽然也可以做安静的工作,但这对他们而言反而是耗能的。
《今天开始世界属于你们》剧照
心理学家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也提到,内向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敏感,神经系统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感到过度刺激,因此他们倾向于安静的环境,喜欢独处或一对一的交流。外向者则正相反,他们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得能量。
内向和外向,其实并无优劣之分。内向的人虽然不像外向的人那样引人注目,却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内向者独处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他们倾向于在内心世界中探索,往往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的作家、艺术家和发明家都是内向者,独处能够激发他们的灵感,比如梵高和康德,都是在独处中创造了伟大的艺术和思想的内向者。
认识到内向只是一个特点而非弱点后,我不禁反思:过往那么多年,我为什么执着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外向的人?
或许是因为,在“外向理想型”的社会里,从小在亲人的期许下,我太害怕让他们失望,也太希望去迎合社会的预期。每一次“外向型”努力,都是我在试图证明:看,我也能做一个外向的人。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剧照
可是,别人真的那么在意我的性格吗?或者说,我是外向还是内向,真的那么重要吗?假装外向这么多年,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力的耗竭,以及自我否定与自我质疑的痛苦。
最近爆火的《哪吒2》里,哪吒一开始拼命想甩掉“魔丸”标签,最后却坚定地喊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也提到:“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与其否定既定身份,不如肯定自我价值;与其期待外在的证明,不如寻求内在的认同。只有先接纳自己本身的样子,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于是,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做一个外向的人。不是密友的聚会,能推则推;不必要的寒暄,能免则免。我把时间还给独处,把精力还给阅读。哪怕是独自一人在清晨的街巷散散步,也能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样给自己充充电,细细感知生活中的小确幸。
后来,我把表妹的经历讲给妈妈听,妈妈感慨道:“这性格多好啊!又开朗又外向,多招人喜欢!”
我说:“是啊,我也喜欢她这样的性格。但是,我也不错啊!”
我是内向者,那又如何?
排版:乔木 / 审核:雅婷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