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2月20日
全球首例:我国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我国科研团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该成果填补关键技术空白,为光量子芯片应用奠定基础,由北大和山西大学教授团队完成。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量子纠缠簇态,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

该研究由北大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完成

团队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难题

IT之家 2 月 20 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2 月 20 日,《自然》杂志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IT之家注意到,该研究由北京大学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的团队完成。他们攻克了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了实验验证。

王剑威介绍,量子比特可分别通过离散变量编码、连续变量编码方式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为制备出具有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以往通常采用基于单光子的离散变量编码方式,但该方法的成功率随量子比特数增加呈指数下降。为此,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

《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里程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集成光量子芯片 量子纠缠簇态 连续变量编码 光量子信息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