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探讨了中年人热衷考证的现象,指出其背后隐藏着对职场焦虑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许多人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职场转型,但往往发现证书的实际价值与预期存在差距。文章分析了考证的动机,包括缓解焦虑、寻求安全感以及追求终身学习。然而,文章也提醒读者,盲目考证可能只是徒劳无功,真正的成长需要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并结合实际能力。
😥中年人考证的根本原因是缓解职场焦虑,面对35岁+的年龄歧视、行业发展变化和AI技术冲击,他们希望通过证书来增强竞争力,实现职场换轨,获得一份镇静。
💰考证的各项成本对中年人来说非常高昂,时间、精力、金钱都是稀缺品。不仅要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还要克服记忆力下降和身体疲惫等挑战。
⚠️考证并非万能的职场“护身符”,很多证书只是“门票”而非“入场券”。即使考取了含金量高的证书,也未必能快速扭转职业生涯,还可能面临年龄偏见、性别歧视等问题。
⚖️真正能通过挂靠证书获得“睡后收入”的中年人只是少数,这种方式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可能因挂靠公司出现问题而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影响个人信用。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表妹在朋友圈晒出她的注册采购经理证书(CPPM),“又拿下一个!”几个月前,我们聊天,她说起自己要开始备考,到现在证书在手,前后差不多五个月时间。在我印象中,这是表妹三年来晒出的第五、六个证书了。她就是江湖传闻的“中年考证大军”的一份子。这些年,中年考证大军异军突起,成为热议话题。有人认为这是活到老、学到老、励志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无效努力,因为多数证书含金量不高、拿下证书的中年人易考、难变现。
就像我表妹,这三年陆续拿下了母婴营养师、社工等些许证书。那些在网上热情推荐你去考证的卖课达人,都信誓旦旦地说这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很多人同我表妹一样,当时满怀憧憬,觉得只要手握证书,就能成功变换赛道。然而,考证完后,大家才发现这些证书不过是放在抽屉里的闲置物品——放到咸鱼上都没人光顾。从一纸证书到变现、职场换赛道之间,中间隔着比自己工龄还长的差距。顶着母婴营养师的头衔,表妹在社交平台上卖过课,一年下来几乎颗粒无收。当时说好的可以拿补贴的社工证,首先你要真能进入社区工作,更别提很多地方要求通过中级考试才能申请工会补贴,没加入工会,就是白考。表妹在一家有些许国企性质的私营单位宣传口工作,工会只是传闻中的部门,补贴无门。即使一些证书容易考到手,但备考过程也还是需要你花费时间、精力、教材费,甚至一些证书还要求上课,要额外交一笔费用。对中年人来说,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稀缺品。如果无法从通过证书变现,和把积蓄投入股市一样,没有区别。考证的中年人,原本希望证书能成为职场的护身符,但考着考着,他们“忘了初心”,反而召唤回了久违的“做题家体质”——为考证而考证。
其实,中年人热衷考证的逻辑不难理解,表面看是为了提升自己、实则是为了缓解焦虑。35岁之后,职场的天花板愈发清晰,行业发展、岗位需求、AI冲击,这些词汇随便一个就能让人失眠。看着招聘市场上越来越多 “35岁以下优先” 的字眼, “我再考个XX证书,增强竞争力?或者“借由证书实现职场换轨”成为中年人考证的理想逻辑。考证能否变现是第三步,先把开始学习、然后去完成考试拿到证书这前两步搞定,起码自己内心能获得一份镇静。这就像好文收藏约等于已阅、买了书约等于武装了头脑、办了健身房的卡约等于自己正在变瘦是一样的道理——中年人的鸵鸟主义。现实更残酷的是,那些考下含金量高的证书的中年人,也未必就能快速如愿借由那一纸证书扭转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危为安。我的朋友今年40岁,为了拿下那张颇有含金量的CPA证书,这几年她付出了许多。按理说,这份闪闪发光的资质应当为她打开理想工作的门扉,甚至让她成为管理层争相抢聘的热门人选。然而,现实却像一记又一记重锤狠着她,理想的职位始终离她遥远。
尽管朋友凭借CPA证书证明了自己扎实的财务理论和技能,但在许多次的面谈中,她总会听到类似“管理岗位需要综合经验”的拒绝理由。在现在岗位竞争激烈、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对于一位想要入场管理岗位的中年女性来说,用人单位要考量的现实很多:职场上普遍存在的年龄偏见、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中对女性领导力的刻板印象、家庭和育儿与工作的冲突……女性在家庭和育儿中作为“话事人”,会无形中削弱了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也让用人单位对她的稳定性和长期投入产生了疑虑。不少行业因为性别和年龄这些限制条件,会发生“持证无用”的现象,考完发现市场已经饱和,或者企业更看重经验而非证书是普遍现象。很多证书只是门票——你能进来“走马观花”了;但不是入场券——你还是没有资格“上桌”。而那些持证“上桌”——尤其是仅仅靠挂靠就能产生“睡后”收入的中年人,在外人眼中是绝对的人生赢家。一证在手、不用上岗、还能终身数钱,这恐怕是很多中年考证大军成员的理想情况。可不走进“围城”内,你永远不知道这里的门道儿与风险。有个亲戚考出了二级建造师证,本想着挂靠出去,每年稳稳地收一笔钱,轻轻松松就能有额外收入。当时,中介联系到他,说有家公司需要二建证书,愿意一年给他几万块的挂靠费,手续中介来办,他只要提供证书就行。辛苦考来的证书终于能变现,怎会不心动?亲戚快速办了手续、签了协议,每年按时收到挂靠费,确实很轻松。
第三年,那家公司承接的一个工程出脚手架坍塌,导致多人受伤。监管部门介入调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于是法院的传票就到了亲戚这里。他联系了律师,了解后才知道虽然自己从未参与过那个项目,也没去过施工现场,但证书在他们公司挂着,他是名义上的项目经理。调查后发现,公司用他的证书签过字、甚至还私刻了他的“萝卜章”。最终,亲戚花了很大一笔钱请专业律师帮忙打官司才勉强逃过刑事责任,但仍然被吊销了执业资格证书,并缴纳了一笔巨额罚款,信用记录也受到了影响。更不用说,多少中年人,证书未到手、就先“倒在”了考证的路上。中年人学习、考试的各项成本实在太高。年轻人考证,可以泡图书馆、刷题到凌晨,但中年人考证的日常是:白天在公司被老板催KPI,晚上回家辅导娃写作业,等孩子睡了才开始啃书,一页还没读完自己先睡着了。周末想着去自习室冲刺,结果发现家里要采购、孩子要上兴趣班、水管漏了、全家感冒了、领导突击开会了……忙得连自己的影子都要丢了。不仅各种琐事塞满了有家有业有娃的中年人的时间,人到中年,头脑和体力也开始不争气。记忆力差,常常边学边忘,只要几天不刷题就能把之前学的忘得一干二净。加上熬夜学习、考证精神压力大,让身体免疫力亮红灯的中年人不在少数。很多年前,我伴侣备考过注册电气工程师,用了大半年时间通过了基础考试,那时我们还没有孩子,他又在相对自由的科研院所单位工作,饶是如此,每天下班吃完饭后他也要花费三四小时去备考,才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通过。在那大半年里,我们几乎舍弃了所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活动。同他一起备考的一个朋友,前后花了五年才通过,这五年的艰辛只有他和他的家人自己才懂——妻子和岳父岳母在他身后默默付出,承担了他本该照顾好家里、照顾孩子日常的那部分责任,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全身心的投入复习备考中。
《82年的金智英》剧照有家有娃的中年人备考——尤其是考有含金量的证书——就是一场既损耗自己、又损耗家人的持久战。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付出必不可少且一定超乎想象。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行业变动、单位的不稳定、以及年龄的增加导致对生活掌控感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中年人踏上考证之旅。说白了,当你发现自己在职场里越来越像“老黄历”,信息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心里那点安全感就开始打折了。于是,考个证、学点新东西,仿佛能给自己装上一层“防弹衣”,多了一点资本,多了一份自信。其实,中年人选择考证,刨除为了升职加薪,更像是一场自我拯救的行动。年轻气盛的时候,我们还敢说“天下我有、舍我其谁”;到了中年,听到“裁员”两个字,内心就开始瑟瑟发抖,。于是,考证、学习就成了一个让人安心的“保命符”,哪怕考场上那张试卷没能换来实打实的升迁,起码心里还有个小小的慰藉:至少我没闲着,我还在不断提升自己。当这种“慰藉”碰上这些年热议的“终身学习”概念,就显得更加名正言顺、理所当然。终身学习固然有益且必要,但如果我们只是盲目跟风地去考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每天给自己充电的习惯,那么再多的证书也只会变成墙上挂着的装饰,无法真正展现出内在的成长。考证能带来一种短暂的心理慰藉,但如果它无法落地开花、兑现为实际能力,我们依旧看不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只能看到花出去的一笔笔考试费、写完的一本本笔记、以及一个又一个证书背后也无法实现的期待。
终其所以,焦虑的中年人想要找回安全感,需要外部系统结构和内部自我审视两部分相结合。当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系统结构时,内部自我审视就尤为重要。如果考证是你得出的答案,至少,当你像抓救命稻草那样给自己即将溺毙的安全感一丝希望时,也无妨多问几遍自己:这张证书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是否真的符合我长远的职业规划?还是,自己只是单纯在逃避! 排版: 初初 /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文章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