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堂医药近期发布公告,披露其于1月22日接到武汉市蔡甸区法院的裁定,正式受理了由湖北中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提交的破产清算申请。公告显示,此裁定将会对同济堂医药的公司治理结构、日常管理运作、生产经营活动及债务清偿能力造成影响。
紧接着,作为“18同济01”与“18同济02”两期公司债券的受托管理人,华创证券发布了临时受托管理报告,警示债券持有人关于潜在的偿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法院亦裁定受理了同济堂医药的关联企业“湖北同济堂投资控股”的破产清算申请。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据华创证券披露,截至裁定作出之日,同济堂控股对同济堂医药的资金占用余额高达10.4亿元。这意味着,作为关联方,同济堂控股实质上已大量抽调了同济堂医药的资金。现在两家都破产,窟窿更填不上了。
同济堂这个做了20多年的老药企,现在却自救无门。
01
同济堂医药作为新疆同济堂健康产业的全资子公司,其兴衰历程与创始人张美华密不可分。
湖北荆州人张美华早年仕途顺遂,33岁成为副厅级干部,却在38岁辞职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2000年回国后,他创建了新疆同济堂,该企业结合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本土的实际情况,专注于医药物流和连锁零售业务。
张美华为新疆同济堂制定了“三步走”战略:首先迅速扩张门店,遍布街区;其次优化送货系统,提速周转、降低成本;最后稳固上下游合作,确保优质药品供应。
靠着这三板斧,新疆同济堂实现了五年内年销售额破11亿的成绩,并在2005年进入中国连锁药店前三。
2016年,新疆同济堂以61亿元的价格借壳A股公司啤酒花成功上市。新疆同济堂上市后,张美华的财富迅速增长。上市当日,新疆同济堂股价为13.13元,而到了8月17日,股价已攀升至14.62元,上涨了约11.33%。
到了2017年,新疆同济堂市值一度高达186亿元,张美华凭借67亿元的财富登上胡润百富榜,成为荆州地区的首富。
然而,新疆同济堂与张美华的辉煌背后暗藏风险。
在借壳上市时,新疆同济堂与啤酒花公司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16至2018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6亿、5.29亿和5.61亿元。同济堂虽如约完成,但均“踩线”过关。
对赌协议约定期一过,新疆同济堂业绩也大幅下滑,2019年营收下滑至45亿元,净利润下滑至1.22亿元,当年年报更是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这一系列异常现象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证监会的调查。
原来,新疆同济堂在2016年至2018年的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通过虚构销售及采购业务、虚增销售及管理费用、伪造银行回单等方式,累计虚增收入207.35亿元,虚增成本178.5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24.3亿元。
证监会对新疆同济堂及相关责任人作出了严厉的行政处罚,并对张美华、李青夫妇二人采取了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除了财务造假,新疆同济堂还存在控股股东大额占用资金和违规担保、多项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
公司管理混乱,导致新疆同济堂无法立足。在多次发布退市风险警告之后,新疆同济堂在2022年7月被正式摘牌退市。
02
同济堂医药是新疆同济堂的核心运营实体,其业务规模庞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及净利润在集团中的占比均超过95%。随着新疆同济堂因财务造假等问题退市,同济堂医药也陷入了困境。
近年来,同济堂医药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从2020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亏损21.35亿、14.81亿、5.96亿和4.16亿元。进入2024年,情况并未好转,上半年实现营收2289.4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55.14%;归母净利润为-6582.29万元,同比下滑12.22%。
对于同济堂医药连年亏损,我们认为可能性较大的原因有二:一是自2017年起全国推行的“两票制”政策,要求药品从药厂到终端最多开两次发票,直接压缩了流通环节层级。同济堂作为传统多级分销商,原本依赖中间环节的利润被大幅削减。
二是自2018年起试点的带量采购政策,进一步削弱了流通商的议价权,使得同济堂这类区域型企业的服务价值被边缘化。
盈利困难,还要维持经营,同济堂医药不得不大量举债,其财务状况已陷入严峻困境。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为35.43亿元,而总负债已攀升至24.0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7.87%。
尽管这一数字尚未突破70%的警戒线,但考虑到医药流通行业轻资产的运营特性,正常资产负债率应在50%左右,同济堂的高杠杆率已透露出其可能长期依赖债务驱动规模扩张的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同济堂的债务结构极不合理,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9.8%,形成了“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高达8.38亿元,而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仅有1426.77万元,这一极端缺口已构成实质性的技术性破产风险。
此次出问题的“18 同济 01”和“18 同济 02”两只债券,均于2018年4月发行,总规模达到4.2亿元。
具体而言,“18 同济 01”为2年期附加1年调整期的债券,票面利率设定为7.8%,原定于2021年4月到期并进行兑付,但未能如期履行;而“18 同济 02”则是期限为3年的债券,票面利率同样为7.8%,也陷入了违约困境。
同济堂医药正面临严峻的债务与信用危机。其母公司新疆同济堂因财务造假等原因退市后,作为担保主体的履约能力已严重受损,进一步加剧了同济堂医药的债券兑付风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蔚然先声”,作者:方乔,编辑:汪戈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