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的内耗问题,有很大一块就是在不完美的选择上左右为难,反复纠结。比如大厂牌子响亮但岗位无聊,创业公司很有意思但收入和厂牌都骤降,公司特别狼性很辛苦但听说机会多等。也包括《亲密关系》这一期播客里讲的,一边觉得关系痛苦,一边害怕分手后要面对的各种未知和压力。
要解决这种内耗,有两个思维很重要。
第一个是可行性。
在可行性上,最重要的是概率思维。要诚实地去评估,每个选项你认为未来发展出你理想中的那个结果的概率,这就是可行性。
比如,不愿意去面对分手后的各种压力、痛苦、未知,寄希望于留在关系里,能找到办法让这段关系变好。这是一种wishful thinking,要识别出它是一种幻想,就是要做一下可行性分析。
我之前的幻想就是,只要我努力去爱,对方总有一天会被爱感化的。可行性分析就是:具体怎么感化的?需要多久?实现概率多大?黄金总有一天会翻倍的,ok,需要5年,还是50年?5年内实现概率多大?50年后实现概率多大?
在做这些分析时,最靠谱的借鉴就是track record。过往的数据最靠谱,而不是自己毫无依据的预测。如果你说你的爱能改善关系,你的努力能解决问题,那请问过去6个月、一年、两年,你爱了吗?努力了吗?有没有本质的改变呢?你是越来越快乐了,还是越来越痛苦了呢?
你觉得两个选择都不理想,所以内耗。但真正做完可行性分析,你就会发现其实两种不理想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一个是长痛,一个是短痛;一个你越来越没有信心去改善,另一个你知道时间总会治愈;一个越来越占用你的心智,让你无暇生活,另一个会终于让你有余力开启生活。
可行性分析就是不让自己逃避真相的过程。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
很多人对机会成本的认知就是:我选了A我会损失什么B。但只从损失角度看机会成本是不对的,机会成本的真正作用是:what’s the alternative?我还有什么选择?
人只能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想做的。但很多人会忘记这一点。比如我经常遇到犹豫去不去留学的人,我说MBA是个能帮你打破职业瓶颈的选项吧,他说啊那毕业找不到工作咋办,自己去了不能适应咋办,毕业了还不如现在好咋办?
问这种咋办有啥意义呢?没人能提供消除所有风险的完美选项啊。真正要问的问题是:what’s the alternative?除了MBA,我还有什么其他选择突破瓶颈,获得显著职业晋升?我能跳槽到更好的职位吗?我再做两年晋升概率是多少?不去读MBA的话两年后我会是什么发展?
这些问题,你心里都有答案。咨询MBA,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比它显著更好的选择,不然你早选性价比更高的去了呀。你没有别的选择,还有什么好说的,硬着头皮上呀。
感情也是一样,你要问问自己,除了分手,你还有什么脱离痛苦的选择?直面真相:没有了。所以,分手再可怕,风险再高,也没什么别的办法,硬着头皮上呀!
我之前说,擦亮北极星,最重要的就是格物致知,ask why 5 times,一直问下去。其实,这就是直面真相的过程。所有的内耗、拖延、焦虑,都是因为还有真相尚未面对。
你面对了没有alternative的真相,概率的真相,你就会接纳现状不再内耗;你面对了即使努力这一次也不会有好结果的真相,你就不会拖延;你面对了自己就是不够完美、没有规划好、给自己留时间太少、不如自己想像的强…等等的真相,你就不会焦虑。
当你陷入左右为难,觉得怎么选都不理想,变得很焦虑,很内耗时,这就是一个信号。此时就要问问自己:我在逃避什么真相?用上可行性分析,用上机会成本思维,你就会发现这个真相。
鼓起勇气直面这个真相,你的内耗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