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街上晒了一下自己山东省考的成绩,行测89.6,应该是全省的第四名,很多JRS说要我开个帖子聊聊行测的一些经验,今天也厚着脸皮和大家说一说自己在行测上的一些想法,如果有说的不正确或者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指教。
行测是从西方引入的一门考试,经过多年本土化的调整,逐步衍生出了几大题型,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公职考试以及各大企业的测验。个人感觉行测从整体上来说复习还是要分为三大步骤,打基础,做真题,模拟考。打基础的部分可以通过网课来学习,如果说经济条件允许或者自制力差也可以通过线下班来学,把每个部分的基本做题思路掌握就可以了。做真题的部分是我要着重强调的,因为真题是公考领域最重要的资源,市面上任何机构的模拟题都不足以和真题比较质量,所以说国考和自己要考省份的真题一定要做,把最近五年左右的真题吃透,这样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行测,剩下的可以有选择性的挑一些省份的题目,比如北京,天津,山东等等省份的题目都是质量不错的,通用性也比较高。最后就是模拟考,可以选择去一些机构进行模考,也可以自己打印题目找一个图书馆,自习室等适合做题的环境掐好时间来做,都是可以的,建议多模拟几次,找到考试的感觉。
接下来说几个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做题顺序,做题顺序本身没有什么固定的或者标准的要求,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我建议资料靠前,数量最后,因为做行测考虑的是大局观,是整体分数的性价比,所以从题目本身来说,趁自己脑子清醒时把资料分析这种简单而且分值相对较高的题目完成,也是对自己后面的自信心的提升,如果考试中能够迅速且保持高正确率地完成资料分析,那么本次考试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高分的基本保障。我个人喜欢的做题顺序是常识资料言语逻辑数量。当然这个不是固定的,根据自己的习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接下来谈一谈每个部分的复习。
1.常识部分,常识部分是我个人认为行测中最难的,在复习中也很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所以在其他板块复习好之前,不建议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复习常识上,最多看看时政也就可以了,而且从2020年国考开始就对常识进行了改革,把历史地理这些内容大幅度删减,改成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等,让我自己也很不适应,我2016国考副省行测80+,当时常识对了18个,但是2020国考就只对了11个,最后拿了78.5,所以常识也只能看命了,不要太纠结。
2.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个模块是很多人非常头疼的部分,我自己平时练习也不敢说总能保持高正确率,但我国考40题对了37个,觉得还是有一点经验,首先复习中一定一定要立足真题,多做真题保持语感,课上讲的方法固然有道理但是实战中我不认为他能有效的应用,所以我自己还是靠语感来做,那么如何提高语感呢,我自己平时是通过做真题,然后代入答案反复读,尤其是逻辑填空,通过多读真题,保持自己对于言语这种题型的认知,同时思考作者在写的时候为什么用了这个词,出题人又是想考察什么,不用总是纠结错误选项为什么错,关注正确答案的效率会更高,当你这样阅读的次数多了以后,你就可以有一种感觉,虽然我不知道这个题为什么选A,但是就是想选它,这就是语感的魅力。
3.判断推理,也就是逻辑部分,这个部分的图推我不建议花太多时间,把基础的一些规律掌握了就可以了,因为考场上的这个部分区分度较差,很容易出现大家都会或者大家都不会的情况,最多就是掌握一些对一笔画等规律的敏感就可以了。而其他的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的部分,难度都不算大,只要肯下功夫,都是可以学好的,而且不容易受状态影响,发挥比较稳定。
4.资料分析,这个部分最近的国考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太多好说的,只是想提醒大家,有些题目能看出来的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动笔来算,争取能高效的完成。如果能25分钟左右完成20个题就是比较理想了。
5.数量关系,这个部分很多人都说自己学的不好,但是每次一问考试做的情况都说没时间做数量关系,所以对于没时间做数量关系的考生,我觉得还是要从文科题目下手,提升文科做题速度,而不是把数量关系对的少完全归结于数量关系。复习中可以挑选一些相对简单的题型,把这些题目考试中做好基本就可以了,可以战胜多数考生,剩下的题目可以按照选项出现的次数蒙一下基本就可以了。
剩下想说的就是大家在复习中还是要有耐心,可能自己在60分或70分出现了瓶颈期,我觉得可以适当放平心态,及时查找不足来提升。有的考生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在每次模考中不同的模块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发挥的不好,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因为每套试卷的难点不同,同时自己对于试卷的注意力分配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要过于担心,这都是正常情况。最后说一点就是,很多考生把自己粗心做错题当成是借口,我觉得这不是借口,首先审题是否认真是习惯问题,一定要重视,其次这还是因为时间不够造成了影响,很多考生在做题时忙于去想做题的主要思路,无暇顾及其他,自然会对一些细节有所忽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硬实力的问题。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