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02月14日
2025宏观政策的逻辑拆解:财政增量与降息空间【芦哲大师课3.1】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对美国政策影响的财政策略。文章指出,尽管财政政策本质上是逆周期工具,旨在熨平经济波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财政支出依赖于财政收入,可能呈现顺周期现象。经济下行时,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导致发力空间受限。文章还提到了通过“特别国债+专项债”组合拳释放增量资金的策略,以及央行在降息问题上对汇率与银行风险的权衡。

💰**财政政策本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逆周期工具,旨在通过增加或减少支出来熨平经济波动,从而应对经济过热或下行压力。

📉**财政政策的顺周期属性:** 财政支出依赖于财政收入,经济下行时税收减少,导致财政资源减少,发力空间受限,使得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顺周期属性。

💡**政策组合拳:** 通过“特别国债+专项债”的组合方式,可以有效释放增量资金,为财政政策提供更多支持,从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本期内容

下图展示了产业链布局与资产价格的逻辑关系:减税和城镇工业发展可能带来紧货币、二次通胀和债务压力,关税和移民政策则会加剧通胀。在这样的大框架下,之前我们讨论了美联储的行为是否会改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如何应对美国政策的实际影响。

首先,我们从财政政策说起。2024年,我国财政发力的力度似乎不够,直到年底才开始发力。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财政到底是逆周期政策还是顺周期政策?当然,所有宏观经济政策本质上都是逆周期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用来熨平经济波动的工具。经济不好的时候,财政应多发力,让经济强起来;经济过热的时候,财政应通过加税等方式让经济降温。

货币政策也是如此,经济有压力时实施量化宽松,经济过热时实施量化紧缩并收紧政策。因此,财政政策毫无疑问是一个逆周期工具。

然而,财政政策也有可能出现顺周期现象。原因在于财政支出依赖于财政收入。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在经济压力大时需要更多支出,比如支持消费、补贴企业、给予出口企业退税等。如果经济形势不好,税收收入也会减少,2024年就明显看到增值税和所得税收入下滑。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经济下行压力大时,财政收入减少,但此时又需要增加财政支出,这增加了实施难度。因此,财政政策天然具有一定的顺周期属性——经济越不好,财政资源越少,能发力的空间也越小。但从财政政策的本质诉求来看,它是一个逆周期工具。

那么,如何解决呢?

以上内容为「“逆全球化”下的宏观新变量」课程第3章第1节的部分内容,在本节内容中,芦哲老师将带我们穿越政策迷雾,探讨“特别国债+专项债”组合拳如何释放增量资金?赤字率红线是否真的不可突破?央行“珍惜降息空间”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汇率与银行风险权衡?对本专辑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此处加入,学习本课程的完整内容。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财政政策 逆周期 顺周期 特别国债 专项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