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来访者王勇(化名)几年前研究生毕业,机械工程专业,咨询前在一家公司上班,工资低不说,还常常加班,同时没有成就感,更看不到未来的发展......
前来咨询的时候,王勇刚刚过完28周岁生日,他说自己分分钟感觉快要崩溃了,他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方向。
他当时想到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一是考虑考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工作,但工资会比较低,一个人倒也没什么,如果后期谈恋爱结婚,经济方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北上或者南下闯荡,但他不知道做什么;
三是继续干现在的老本行,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不论哪条路,对眼前的王勇而言,都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更不知道做出了选择之后,还会不会还会出现今天的困顿与迷茫。
温馨提示:本文援引的故事是在征得了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对关键性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与改编后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故事本身。请各位伙伴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重点留意文章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关思路。
02
小时候的王勇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但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报考专业的时候,父亲说,男孩子还是学个工程类的比较好就业,干脆填个“机械工程”好了;
读大学的时候,王勇的成绩也是年纪前三,就在同学们纷纷找工作的时候,获得了保送名额,反正当时的王勇也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干脆读了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的王勇又在导师的引荐下来到了一家企业,当起了一名所谓的“机械工程师”。
等王勇正式入职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完全两码事。
由于这家公司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刚开始根本没几个人,王勇去了之后直接就是打杂,学的专业什么的根本用不到,而是忙于编辑整理技术文档、做些相关的数据报表分析什么的。
痛苦随之而来。
首先这份工作的工资很低,根本不够日常花销,但王勇父母却认为这份工作是导师介绍的一定错不了,情愿每个月补贴儿子生活费,也力劝王勇不要辞职;
其次公司处于扩张期,对于技术人才也是求知若渴,不惜高薪聘请一位退休后的工程师做总监,结果王勇一看,瞬间没了做技术的欲望:这个老头脾气古怪,对人要求特别严厉......王勇想想就头大,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做技术的好;
最后王勇晃荡了两年,在这个公司也尝试了不少岗位,但不知为何,自己的沟通和逻辑能力一直上不去,导致他每天的工作都做不完,常常加班到很晚。
更可气的是,加班不仅没有为自己增加升职的筹码,反而落得一个“工作效率低下”的评价。
王勇苦思无解,他不止一次想离职,但又不知道要往哪里发展。
03
随着咨询的深入与推进,我渐渐发现,与其说是王勇的职业选择出现了问题,倒不如说是他的职场适应层面出现了问题。
1、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同事总是看不惯我给我找麻烦”、“我觉得做设计好,我看有几个设计师桌上有书架,好像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从王勇的叙述风格来看,根本不像是一位成熟的职场人,更像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学生。
2、社会化技能严重匮乏;
根据王勇的叙述,凡是涉及到团队协作类的工作内容,他都觉得很吃力。
从咨询过程不难发现,王勇的语言理解能力确实不足,而表达及演讲能力更是让人堪忧。
根据他的反馈,这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连生活中租房子这样的小事儿也都因为这一点屡屡受挫。
3、理想化+犹豫不决,导致行动力不足。
我发现,王勇做事的随性成分太大,导致没有计划,过分关注体验过程,往往忽略结果,迟迟无法决策,更谈不上行动了。
他说自己要考公务员,但对于到底想要从事怎样的岗位等一无所知。
甚至于,他都不知道去哪里搜集这些信息,导致一直纠结在纠结本身,而不是寻找针对性的信息素材进行评估与分析。
这也是王勇多年的困境根源所在:在做决策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分析,容易人云亦云,也想过改变,但又不知道到底往哪里改变,结果没有任何行动,每一天过完又总是懊恼不已。
04
残酷的现实在于,我们身处的职场也好社会也罢,都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和轨道,并不会因为谁的“理想”改动一毫。
对王勇这样的人来说,职业规划固然需要,但在此之前,一项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成长课题在于,加速自我的社会化成长。
1、理想化视角下的职业选择并不可靠;
对于王勇来说,他之前列举的三条路径,更像是他的自以为。
事实上,不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北上南下闯荡,抑或是换个环境做本专业的工作,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如果王勇的理想是多赚钱,那么公务员和教师显然不是个好选择;但如果渴望人际关系简单干活不累,则公务员和教师又是不错的选择。
看到没有,问题就出在这里:王勇的理想化要求里,本身就夹杂着自相矛盾的因素。
如果不做取舍,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这样的职业。
2、正视工作或生活中的商业化元素;
任何一家企业的底色一定是商业化元素,王勇所厌恶的“商业交换”、“功利”等因素切实发生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王勇最该做的是升级落后的认知模式,例如多去阅读商业类书籍,多去接触不同的人,有意识参加一些商业化活动,有助于理解今天的商业化元素,而不是一味躲进自己构筑的理想国里。
对于类似王勇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最缺的,恰恰就是他们看不起的“世俗技能”。
他们对于生活质量普遍要求较高,对于理想的生活普遍有着很高的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更容易造成失落、烦躁等负面情绪。
05
针对王勇之前的设想,我给到的建议如下:
1、从认知和行为模式分析,不建议考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考试历来竞争激烈,想要过关斩将必须专注备考,但王勇焦虑太多方向不明,根本做不到安心备考;一旦考试失利,则意味着梦想的再一次破碎,如此一来,只会雪上加霜。
2、从能力情况排查,不建议轻易北上或南下;
因为不论北上还是南下,处处都是围城。
要知道,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爆棚的工作状态、疲于奔命的工作节奏,无疑会让抗压能力本来就不足的他水土不服,不仅不利于成长,而且还会在高强度的节奏和压力中迷失自我。
越是商业化发达成熟的地方,就越是成年人的天下。
3、从心智发展程度考量,随便找家小公司绝非上策。
这些年来,王勇的职场成长之所以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从“学校模式”切换到“职场模式”中来。
如果此时的王勇一脚踏入管理不健全不规范的小公司,必然会出现“适应不良”,只有等他主动从“理想化的自我”中走出,认识到完美的理想国未必有不完美的世界高贵,才能真正踏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我给王勇的补充建议有两点。
一是边做边调整。
不论是认知行为模式,还是心智发展程度,甚至是能力维度,这些绝非某一份工作就能给予的,而是个人在适应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
因此,这个过程无法逾越,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倒不如打开自己融入当前的工作中,从具体工作中加以改进(具体建议部分涉及个人隐私,略)。
二是如果实在呆不下去,可以考虑从体制路线切入社会。
王勇的应试及学习能力不错,建议从教师这个职业切入,逐步感受社会并增强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对他而言,倒也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的职业路径,等等。
咨询后的王勇表示清晰了很多,对自己也有了更为全面和综合的认知。
行文至此,我想起作者魁葵写过的一句话——
“人生路上,或许当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踩实了,就没有高不成低不就的飘摇之感了。”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