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6月27日
太难了,我28岁,是个保研的尖子生,上个班精神快要崩溃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01

来访者王勇(化名)几年前研究生毕业,机械工程专业,咨询前在一家公司上班,工资低不说,还常常加班,同时没有成就感,更看不到未来的发展......

前来咨询的时候,王勇刚刚过完28周岁生日,他说自己分分钟感觉快要崩溃了,他想找一个能让自己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方向。

他当时想到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一是考虑考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工作,但工资会比较低,一个人倒也没什么,如果后期谈恋爱结婚,经济方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北上或者南下闯荡,但他不知道做什么;

三是继续干现在的老本行,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不论哪条路,对眼前的王勇而言,都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更不知道做出了选择之后,还会不会还会出现今天的困顿与迷茫。

温馨提示:本文援引的故事是在征得了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对关键性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与改编后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故事本身。请各位伙伴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重点留意文章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关思路。

02

小时候的王勇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但始终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报考专业的时候,父亲说,男孩子还是学个工程类的比较好就业,干脆填个“机械工程”好了;

读大学的时候,王勇的成绩也是年纪前三,就在同学们纷纷找工作的时候,获得了保送名额,反正当时的王勇也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干脆读了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的王勇又在导师的引荐下来到了一家企业,当起了一名所谓的“机械工程师”。

等王勇正式入职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完全两码事。

由于这家公司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刚开始根本没几个人,王勇去了之后直接就是打杂,学的专业什么的根本用不到,而是忙于编辑整理技术文档、做些相关的数据报表分析什么的。

痛苦随之而来。

首先这份工作的工资很低,根本不够日常花销,但王勇父母却认为这份工作是导师介绍的一定错不了,情愿每个月补贴儿子生活费,也力劝王勇不要辞职;

其次公司处于扩张期,对于技术人才也是求知若渴,不惜高薪聘请一位退休后的工程师做总监,结果王勇一看,瞬间没了做技术的欲望:这个老头脾气古怪,对人要求特别严厉......王勇想想就头大,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做技术的好;

最后王勇晃荡了两年,在这个公司也尝试了不少岗位,但不知为何,自己的沟通和逻辑能力一直上不去,导致他每天的工作都做不完,常常加班到很晚。

更可气的是,加班不仅没有为自己增加升职的筹码,反而落得一个“工作效率低下”的评价。

王勇苦思无解,他不止一次想离职,但又不知道要往哪里发展。

03

随着咨询的深入与推进,我渐渐发现,与其说是王勇的职业选择出现了问题,倒不如说是他的职场适应层面出现了问题。

1、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同事总是看不惯我给我找麻烦”、“我觉得做设计好,我看有几个设计师桌上有书架,好像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从王勇的叙述风格来看,根本不像是一位成熟的职场人,更像是一位不谙世事的学生。

2、社会化技能严重匮乏;

根据王勇的叙述,凡是涉及到团队协作类的工作内容,他都觉得很吃力。

从咨询过程不难发现,王勇的语言理解能力确实不足,而表达及演讲能力更是让人堪忧。

根据他的反馈,这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连生活中租房子这样的小事儿也都因为这一点屡屡受挫。

3、理想化+犹豫不决,导致行动力不足。

我发现,王勇做事的随性成分太大,导致没有计划,过分关注体验过程,往往忽略结果,迟迟无法决策,更谈不上行动了。

他说自己要考公务员,但对于到底想要从事怎样的岗位等一无所知。

甚至于,他都不知道去哪里搜集这些信息,导致一直纠结在纠结本身,而不是寻找针对性的信息素材进行评估与分析。

这也是王勇多年的困境根源所在:在做决策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分析,容易人云亦云,也想过改变,但又不知道到底往哪里改变,结果没有任何行动,每一天过完又总是懊恼不已。

04

残酷的现实在于,我们身处的职场也好社会也罢,都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和轨道,并不会因为谁的“理想”改动一毫。

对王勇这样的人来说,职业规划固然需要,但在此之前,一项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成长课题在于,加速自我的社会化成长。

1、理想化视角下的职业选择并不可靠;

对于王勇来说,他之前列举的三条路径,更像是他的自以为。

事实上,不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北上南下闯荡,抑或是换个环境做本专业的工作,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如果王勇的理想是多赚钱,那么公务员和教师显然不是个好选择;但如果渴望人际关系简单干活不累,则公务员和教师又是不错的选择。

看到没有,问题就出在这里:王勇的理想化要求里,本身就夹杂着自相矛盾的因素。

如果不做取舍,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这样的职业。

2、正视工作或生活中的商业化元素;

任何一家企业的底色一定是商业化元素,王勇所厌恶的“商业交换”、“功利”等因素切实发生在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王勇最该做的是升级落后的认知模式,例如多去阅读商业类书籍,多去接触不同的人,有意识参加一些商业化活动,有助于理解今天的商业化元素,而不是一味躲进自己构筑的理想国里。

对于类似王勇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们最缺的,恰恰就是他们看不起的“世俗技能”。

他们对于生活质量普遍要求较高,对于理想的生活普遍有着很高的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更容易造成失落、烦躁等负面情绪。

05

针对王勇之前的设想,我给到的建议如下:

1、从认知和行为模式分析,不建议考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考试历来竞争激烈,想要过关斩将必须专注备考,但王勇焦虑太多方向不明,根本做不到安心备考;一旦考试失利,则意味着梦想的再一次破碎,如此一来,只会雪上加霜。

2、从能力情况排查,不建议轻易北上或南下;

因为不论北上还是南下,处处都是围城。

要知道,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爆棚的工作状态、疲于奔命的工作节奏,无疑会让抗压能力本来就不足的他水土不服,不仅不利于成长,而且还会在高强度的节奏和压力中迷失自我。

越是商业化发达成熟的地方,就越是成年人的天下。

3、从心智发展程度考量,随便找家小公司绝非上策。

这些年来,王勇的职场成长之所以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从“学校模式”切换到“职场模式”中来。

如果此时的王勇一脚踏入管理不健全不规范的小公司,必然会出现“适应不良”,只有等他主动从“理想化的自我”中走出,认识到完美的理想国未必有不完美的世界高贵,才能真正踏出关键性的第一步。

我给王勇的补充建议有两点。

一是边做边调整。

不论是认知行为模式,还是心智发展程度,甚至是能力维度,这些绝非某一份工作就能给予的,而是个人在适应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

因此,这个过程无法逾越,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倒不如打开自己融入当前的工作中,从具体工作中加以改进(具体建议部分涉及个人隐私,略)。

二是如果实在呆不下去,可以考虑从体制路线切入社会。

王勇的应试及学习能力不错,建议从教师这个职业切入,逐步感受社会并增强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对他而言,倒也不失为一条现实可行的职业路径,等等。

咨询后的王勇表示清晰了很多,对自己也有了更为全面和综合的认知。

行文至此,我想起作者魁葵写过的一句话——

“人生路上,或许当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踩实了,就没有高不成低不就的飘摇之感了。”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赵晓璃,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
五一时接受的「新周刊」4小时采访,在这个调休日被发出了,也算是对打工人的有趣调侃。 这个标题让我略有尴尬,不过放心,里面既不卖课也不贩卖焦虑。当时和记者...
Panel: Advancing Your Data Science Career During the Pandemic - #380
零零后,接下来二十年不想下牌桌的规划就三条路: ​- 县城豪强血缘裙带关系的,当皇商瓜分金圆券 ​- 都市中产背景的武装自己能为出海企业打好工 - 小镇做题家...
如何让你的简历在AI 面前“所向披靡”? 与 ChatGPT 斗,其乐无穷! via @Diiiii
最近真的认真思考了不继续像现在这样上班赚钱自己还有什么出路。 我想了许多,一些线下实体店的经营,一我不懂经营,二前期投入太多风险太大,对于我这种目前完...
一位曾是家庭主妇的父亲说,他在离开劳动力市场近 20 年后找工作很吃力:"我没有资格胜任以前的工作。
Python 程序员需要哪些额外技能?
为什么 "心理安全 "的 5 个核心要素对事业和公司至关重要?
?30个问题,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热情) 1. 不需要考虑工作、金钱之类的条件时,你喜欢什么? 2. 有让你感到兴奋的话题,或让你感到热血的东西吗? 3. 你做什么...
如果没有兴趣,如何选择大学专业? 这几天在高考,高考完了就是选专业,我想,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应该都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决定。 都说选专业要结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