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2月13日
锂电池打一针就能重生!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又有新发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团队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突破了锂电池的传统设计原则,成功设计出一种锂载体分子。这种分子像“药物”一样,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从而显著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该技术后,电池在经过上万次充放电后仍能保持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提升至12000-60000圈,且成本占比不高,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为解决废旧电池问题和提升电池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突破性技术:** 复旦大学团队结合AI与有机电化学,创新设计锂载体分子,为锂电池修复带来革命性突破。

🔬**核心原理:** 该技术类似于为电池“注射药物”,精准补充损失的活性锂离子,有效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显著效果:** 实验证明,应用此技术后,电池循环寿命大幅提升至12000-60000圈,性能接近出厂状态。

💰**商业前景:** 锂载体分子成本占比低,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广泛应用于补锂、储能等领域。

快科技2月13日消息,从手机、电动车到储能电站,锂电池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损失锂离子,手机电池用久了就充不进电,电动车充满电能跑的里程数越来越短,寒冷地区的电池更容易坏,废旧电池数量越来越多。

今日,“复旦大学”公众号发文,称复旦高分子科学系团队打破锂电池传统设计原则,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

该成果今天凌晨在《自然》(Nature)上发表。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电池的“寿命”其实和人体健康类似,问题往往集中在某个核心部件,也就是活性锂离子。

如果能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就能大大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基于这个想法,团队开发了一种像“药物”一样的锂载体分子,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补充电池中的锂离子。

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化学知识,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通过引入有机化学、材料工程技术等方面大量的关联知识,构建数据库,在多次实验后获得了这种新的锂离子载体分子。

据介绍,使用这一技术,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96%容量),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60000圈,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

团队正在开展锂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希望能尽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锂电池 AI修复 复旦大学 Nature 储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