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2月13日
我妈遇到的电驴难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讲述了作者母亲因社区禁止在架空层停放电瓶车而引发的一系列困境。从最初的架空层被禁停,到电瓶车被迫停在人行道,再到业主自发众筹改造架空层,整个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波折。文章不仅展现了电瓶车停放问题的现实困境,也反映了在城市管理中,个体面对公共政策时的无力和妥协。通过对母亲与电瓶车之间故事的细腻描写,引发人们对城市规划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电瓶车禁停:社区一纸禁令,电瓶车被清出架空层,停放问题浮出水面,居民面临无处停放的困境。

🚧人行道受阻:电瓶车被迫停在人行道上,导致行人通行困难,加剧了社区矛盾,刮风下雨更是雪上加霜。

🤝业主自筹改造:热心业主自发组织众筹,试图改造架空层,但遭遇资金和物业等多重阻碍,进展缓慢。

🗣️社区责任缺失:面对业主困境,社区态度消极,不愿承担责任,让业主自行解决问题,引发不满。

原创 陈荃新 2025-02-12 12:38 广东

 停在小区人行道上的电瓶车。(南方周末记者 陈荃新 / 摄)


全文共265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陈荃新

责任编辑|刘悠翔


回家第一天,妈妈兴奋地告诉我,家楼下的架空层总算众筹成功,要动工改造了。

这半年来,我妈一直为她的电瓶车到底停哪儿而发愁。2024年6月,社区一道命令,家楼下所有电瓶车一天内统统被清出架空层,入口处还被两个大石墩子堵住。

倒也是有迹可循。前几年,单元楼的电梯旁就贴满了“禁止带电动自行车电池上楼充电”的海报,这是因为当时相关行为引发火灾的事件频出。2024年2月,我们所在的B市的一个小区因电瓶车电瓶起火,造成15人遇难——这次的电瓶车停放在单元楼的架空层。于是,停了二十多年电瓶车的架空层也没法停了,尽管这里已安装电瓶车充电桩。

架空层停不了,那停哪儿呢?

隔壁的小区成了先被整改的对象,所有电瓶车被放置在街边的人行道上。我妈和我抱怨,“本来就窄的人行道更没法走了”,同时庆幸自己的车尚未有如此般遭遇,“可怜哦,刮风下雨就停外面”。结果两周不到,下班回家后,我妈发现所有的电瓶车都横陈在从小区门走到单元门的小路上。她又庆幸自己回来得早,赶紧找了个空隙,见缝插针地停了车。

停在小区人行道上的电瓶车。(南方周末记者 陈荃新 / 摄)

在我的印象里,哪吒生来有风火轮,我妈生来有电驴。我最早的记忆就和电瓶车有关。为了送我上幼儿园,我妈在她的“羚羊”牌电瓶车后面安了一个儿童座椅。每天早上,我妈都会把我像抱一个毛绒玩具一样地抱起来,安放进那个红色塑料后座上。到了幼儿园,我妈再把我放下,在我背后喊一句“有多远滚多远”——这是她表达爱意的方式。

后来,电驴陪着我妈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买菜逛街、送我上小学初中高中。她的坐骑换了又换,从小巧的“羚羊”换成了现在的“洪都”。此君又高又重,块头比一般的电驴都要大,我坐在后排时连脚蹬都很难够到。于是,我双脚悬空地坐在后排,和她一起去看电影、吃各种令人发胖的食品,和她一起去医院照顾外公然后目送外公去世,隔年又和她一起去医院照顾外婆然后目送外婆去世。外公去世那天,我妈冒着雨骑着电驴从医院回家,我则怔怔地把外公的轮椅塞进出租车后备箱里;外婆去世的前一天凌晨,我们在家接到医院的电话,她立刻下楼开电瓶车的锁。电驴在雾气重重的寒夜里飞驰,我坐后面反复问她冷不冷,她说不冷,不冷。

上了研究生,我仍旧会坐在她的车座后面,和她到处跑。她对这种不合规行为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也对市内什么时候、哪条路段有交警烂熟于心,因此选择避开上下班高峰期,在小街小巷之中东窜西窜。

今年春节,我和她一起去C市玩。看着马路上载着不戴头盔的俩成年人的电驴在交警身边穿梭,我妈惊呼:“原来不同城市的规定不一样呀!”

一位女士驾驶电瓶车载人前行。(icphoto / 图)

在电驴背上长大的经历也塑造了我对交通工具的认知——直到现在,我的出行工具中都很难出现“打车”这个选项。一半原因是省钱,一半原因是真诚的纳闷,到哪儿不都可以骑过去嘛!再不济,可以骑车去地铁站然后坐地铁呀!

其实我是这两年才学会骑电驴的。不知道是不是思维的惯性,我总觉得驾驶电驴是一项伟大且复杂的技能,需要记忆力、判断力、临场反应能力,以及胆量。我妈分不清东南西北、看不懂地图软件,但她总是能在每一个路口奇迹般地想起下一条路该怎么走,因此她对自己的认路能力又颇为自信。

这种自信在她身处外地时依旧葆有,并且不容他人质疑。我曾眼睁睁看着她神气地骑着共享电驴往错误的方向扬长而去,然后一路追着她的车主大喊她的名字,“停!走错了!停!停!”骑了近三百米,她终于面露困惑地停下来。“你喊的声音太小了。”

和许多女性一样,我妈平日里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她在许多事情上犹豫不决,大到该不该和我爸离婚,小到如何回同事的消息,都会问我的意见。可一旦握上电驴的车把,她就像一位女将军一样勇猛果断,我则在后面喊“慢点慢点!小姐姐你慢点!”后来看到网上说“许多中年男人下班回家前都会在车里坐一会”,我心想,或许对我妈而言,骑电驴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她的时刻。

如今,这辆许她自由的电驴,正卡在单元门外狭窄的走道上。我妈在视频电话里轻描淡写地告诉我来龙去脉。我急得直问,那下雨天,电瓶车的电池浸雨了怎么办?夏秋季节那么多台风,在外面刮倒了怎么办?架空层是不安全,挪到从单元门到小区门的唯一通道,难道就安全吗?

单元楼入口处的石墩子。(南方周末记者 陈荃新 / 摄)

我还想问好多问题。原本户外的充电桩就少,可以充电的架空层现在又被禁止停车,那难道放家里充?更重要的是,既然是性命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为什么又仅让个体去做靠个体力量难以做到的整改?

但对于一个普通市民而言,这些问题都太过烧脑筋。下雨天就下楼把雨披披在电驴上,刮台风了,那你能咋办,不让人家刮台风不成!

半年后,事情总算有了转机。2024年年底,有热心业主自发建了资金自筹群,涉及整栋楼96户人家安全的架空层改造费用,便让群里这五十来个愿意自费的群成员承担了。随后又“游说”社区报销3000元,最后摊下来,每人需要缴纳约450元。

没想到我回家的第二天,我妈又愁眉苦脸地给我展示了众筹群的新群聊内容。单元楼的架空层超高,墙体要求增加结构柱,预计还要增加一万元的费用。另外,物业公司不同意代表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只愿意配合施工。社区又表示不参与此事,需要业主找物业负责人自己谈。

群主在群里对这种说法表达了反对意见,“我们的电瓶车买的是政府颁发牌照的、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住房是政府颁发牌照的企业盖的合格的房子。B市政府要求对架空层改造,我们也在积极配合。街道一声令下,没有任何措施,直接把电瓶车搬到露天、风吹日晒,不顾百姓个人财产的损失,已经大半年。

“我们业主积极自救,但受到各种限制,几万块的工程款,社区只给解决3000元,已经是可怜至极,现在遇到问题,社区说他们不管,让业主自己去谈。这显然不合理。

“车子是社区下命令搬出来的,B市政府下的整改文件,也是给街道社区的,不是给一家一户的老百姓的任务!今天这样的状况,社区没有道理说他们不管,让我们业主去找物业!”

随后也有一些群友附和,“这都是些什么人呀,不出钱,我们自己出钱又来事。”不过抗议声如涟漪般,很快消散。我妈已经做好了再次自掏腰包的准备。眼瞅着我又要生气,我妈赶紧安慰,“你不管啊,不管。总生气对自己身体不好。”

更多专题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电瓶车 社区治理 民生问题 公共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