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先来看一下股市情况。春节后A股表现不错,上周三个交易日和本周前两个交易日,短短五天,中证全指上涨 4%。这使得我们的全市场温度有所提高,最新的全市场温度是 40°。
在市场整体上涨的过程中,结构性分化依旧上演。从规模上来看,中小盘指数的表现好于大盘指数,中证2000、中证1000、中证500过去一周分别上涨 7.87%、5.89% 和 4.81%。而同期上证50、沪深300仅仅上涨 1.19% 和 1.73%,跑输市场平均水平。2024 年中小盘指数跑输大盘指数,今年以来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中小盘指数普遍好于大盘指数。
体现在下面的具体指数温度图里,能看到,中小盘指数的温度相对于大盘指数来说,上涨更快。长钱账户里,小盘指数只配置了中证1000,去年在中证1000表现相对不佳时,长钱账户提高了其配置比例,今年贡献了一定的正收益。
过去一周的分化,还体现在价值风格的中证红利和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上。创业板指上涨 4.31%,表现与市场平均水平相当;但中证红利却是下跌的,下跌 0.97%。这也导致,中证红利今年以来跑输市场。
行业之间的分化相比于宽基来说,更为鲜明。申万一级行业指数里,过去一周表现最好的是计算机、传媒,分别上涨 16.69%、11.51%。这种结果一点都不意外,春节期间 DeepSeek、《哪吒之魔童闹海》带来的效应到现在还在演绎,这自然会带动股市相关行业和公司的股价上涨。尤其是 DeepSeek 对于科技成长板块的带动,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长钱账户持仓的全指信息、恒生科技来说,都有所受益。
行业指数里,过去一周表现不佳的是煤炭、食品饮料、银行等。煤炭、银行表现不佳,对中证红利造成了拖累,食品饮料表现不佳,使得我们关注的800消费的指数温度出现下降。事实上,800消费今年以来下跌 7%,在行业指数里排名垫底。
我们在长钱账户 2024 年度运作报告中,可以看到长钱账户持有人持有的每只基金的比例情况。在持仓的行业主题基金里,科技(全指信息+恒生科技)、医药(全指医药+中证养老)、消费(800消费)三个主题中,消费的配置比例最低。原因是相比于科技、医药,消费在过去几年的熊市中,最晚回调,回调幅度也不如科技、医药大。今年如果消费仍旧进行调整的话,按照长钱账户的逻辑,会加大消费的配置比例。
三个主题里,科技优先反弹,全指信息、恒生科技反弹力度很大。在新钱买入的比例分配里,全指信息已经不再买入,如果全指信息继续上涨的话,我们可以期待长钱账户是否会进行卖出操作。
说完市场情况,我们来看一下长钱账户的操作。我们看到,长钱账户本周没有进行调整,大家继续耐心持有。
最近一周市场可关注的事情较少,我们简单看下港股和恒生科技的情况。截止到 2 月 11 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今年以来分别上涨 6.16% 和 15.09%,整体来说,表现好于A股,主要上涨阶段是从一月中旬开始。从 1 月 14 日以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分别上涨 12.83% 和 21.8%。很多媒体开始宣传,恒生科技已经进入技术性牛市。
我们来具体看看恒生科技的情况。恒生科技选取了 30 个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该指数有明确的行业要求、科技主题要求、业务创新要求等,具体大家可以去查看该指数的编制方案。
下图展示了恒生科技最新的前十大股票持仓情况。小米、阿里、中芯国际、京东、腾讯、美团等都在重仓名单中,前十大股票持仓合计比例将近 70%,基本能代表该指数的持仓特点。由于中国互联网等公司多在香港上市,且市值规模很高,因此恒生科技这个指数的持仓多是中概股,与中国互联网指数(中概互联)的相关性也很高。
在行业配置上,下面两张图分别展示了恒生科技指数最新的行业分布比例,以及 2020 年以来每年末的行业配置情况。行业上采用了恒生一级行业分类,可以看到,恒生科技指数主要配置非必需性消费和资讯科技业两个行业。虽然有非必需性消费这个行业,但通过持仓的个股也能发现,这些公司有鲜明的科技主题特征,符合恒生科技本身的指数定位。
一月中旬以来,恒生科技快速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特朗普上任后关税比预想的要更为温和;以美债收益率为锚的无风险收益率有所下行,会对恒生科技公司的估值带来正面效果;DeepSeek-R1 模型的发布提振了节后市场整体的情绪,使得资金开始买入相关股票。
如果将此次股票上涨进行拆分的话,从企业盈利预期、估值增长、股息回报三个角度来看,恒生科技短期内的盈利预期改善还没有明显的支撑,股息回报短期变化也不大,此次上涨主要是情绪好转、资金流入带来的估值增长。一些研究机构也进行了业绩拆分,大家的结论都较为一致。
那么站在当下,如何看待恒生科技呢?
从短期视角来看,由于情绪好转带来的估值增长需要进一步的业务增长、企业盈利增长进行支撑,如果后续一些信息对于该指数涉及的行业、公司的基本面带来冲击的话,情绪也很容易反转。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股票长期的回报还是来源于企业盈利增长和股息回报,这是基石。
从估值的视角来看,我们来看看恒生科技当下的估值在较长周期里处于什么位置,是否已经过热。尽管短期来说,恒生科技上涨幅度不低,但由于是建立在之前漫长的、大幅度的下跌的基础上,因此,从较长周期来看,恒生科技的指数估值并不高。
上面这张图展示了恒生科技以及中国互联网指数温度的表现情况。从 2019 年初开始,恒生科技快速上涨,在 2021 年年初达到高峰。那个阶段,中国互联网公司凭借企业盈利的快速增长、投资者情绪的高涨、投资资金大幅买入带来估值的上涨,收益相当可观。中国互联网的指数温度最高时在 90° 以上。
之后就是一路下跌,一直跌到 0° 附近,那个时候长钱账户才建议大家开始买入。即便如此,恒生科技以及中国互联网等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了三年左右,近期虽然有所反弹,但从估值周期来看,仍不到中高估的阶段。
从资金流入的视角我们也能有所验证,此次港股上涨被认为是外资买入带来的,下面这张图展示了港股市场里,从内地投资港股的南向资金,以及海外基金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
从 2021 年 3 月以来,海外主动型基金持续流出港股市场,过去六周也是如此。而海外被动型基金以及南向资金则流入港股,对港股市场上涨形成助力。这意味着,并没有出现大量资金冲入港股市场,造成交易过热的局面,起码海外主动资金还处于流出状态。
如果我们把视线从海外基金对港股的配置扩大到对整个中资股的配置来看,海外主动资金对于中资股的配置比例仍旧处于历史低位,处于低配的状态。
根据 MSCI 统计,跟踪新兴市场的被动与主动资金规模基本为二八开,海外主动资金在规模上占绝对主导。海外主动资金当下对于中资股低配的状态,意味着他们还处于谨慎观望的阶段。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旦中资股的企业盈利出现好转,市场情绪有所缓和,海外主动资金会改变低配状态,开始大举买入,届时会对中资股形成利好。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表明,从短期来看,恒生科技上涨幅度较大,但从长期持有来看,恒生科技的企业盈利增长、资金流入的空间都是具备的,它以及更多的中资股,整体来说,面临的局面是类似的。长期需要更多的考验,但考验通过,带来的效果也会很好,我们可以继续耐心观察。
我们下周见~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本文所涉基金及/或基金投顾组合相关数据来源于基金销售机构及/或基金投顾机构公开披露信息。有知有行提示您,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