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Ace人生 2025-02-09 18:18 上海
AI时代,身体、体验、经历。
1 最近开始学习AI相关的基础知识,打算一字一句啃完三本新书:
AI Engineering
Build a Large Language Model from Scratch
Hands-On Large Language Models
已经完成第一本的前三周,以每天一章的速度在推进。
2 之所以有这个计划,是因为春节期间看别人阅读DeepSeek V3和R1的论文时,有非常多的地方看不懂,理解不了,原因就是LLM基础知识系统性缺失。之前了解到的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碎片,不成系统。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于是打算系统补一下。
3 我自己之前吃过类似的亏:
一开始工作做编程时,因为半路出家,自己没有系统学习过,总有一种缺失感,总会在某个时候要回到基础的算法与数据机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基础,而且会不断重回;
后来搞大数据也一样,到最后还是要不断回到Desgin Data-Intensive Systems中提到的各种分布式数据系统设计的各种基础。
这次稍微学乖了,尽可能提早(也许应该更早)把基础夯实,把LLM训练、推理、Infra等原理和系统搞拎清,免得总是有种虚浮感和缺失感,用这两个月的埋头啃书换接下来一两年的心中踏实。人总是会为心中的一些空洞埋单。
4 上面的想法和行动,还受到了另一个视频(Why using a textbook is far superior to Khan Academy and other platforms if you are a STEM major)的影响和印证。这个博主阐释了为什么像Khan学院这样的视频学习网站无法取代课本的学习、在草稿纸上的推导以及做作业。他的核心观点是:你不能通过观看别人锻炼而变得强壮。
5 我深以为然。进一步讲:人是最“具身”的智能。我们心智强烈受到肉身的影响,感官和感受直接影响情绪、理智和行动。学习更是如此,仅仅是观看别人讲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的阅读、推导、写写画画更重要,读到艰深处的皱眉沉思、卡壳时的挠头抓耳以及畅快时的拍手称快、击节赞叹、手舞足蹈,都会加深知识于我们的印记。
6 AI时代,我们还要学习吗?要学什么?要怎么学?甚至我们要做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跟我们的这具肉身息息相关。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做愉悦身心的事情、以让身心沉浸消耗最少的事情。。。这也许会成为主题,也让我们回到自己的主体。
7 正好在小宇宙听到“E176 对话袁长庚:别让命运轻易得逞,你要活成这个世界的惊喜”这期播客,对这个“具身”这个话题有强烈的呼应。袁老师真是良师益友,其主张之一,也是要回到生活细节、回到不完美但真实的现实世界、看到并接受个体生命的全部(特别是不完美的负向部分)、回到个人的真实体验。袁老师是他可以一眼分辨出哪些答案是ChatGPT写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写的。ChatGPT写的东西太完美了,太光滑了,太逻辑完整了;而真实的、人写的,总是粗粝的、充满缝隙甚至矛盾,但真切、有力量。
8 袁老师另一个让我收益颇丰的点是: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面相是“人如何面对下坡路”,让人能在下坠中自救、在底部生活稍微从容、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袁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是这样,面对让人绝望的高校课堂(肉眼可见的学生一届一届失去那种往昔的活力、对读书完全不在意),他抱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绝大数时候是一个班就1~2个)的心态,着眼长远,耕耘不辍。
9 说到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得不提到2024年给我带来希望的那些“美好事物”:黑神话、好东西、DeepSeek和哪吒。这些事物,更重要的是创造这些事物背后的那些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撑和鼓舞,让人看到希望、曙光,并相信自身的力量。
10 总有东西在潜滋暗长,哪怕是在光线幽微处。我感受到的一些生长力量是:
作为一个工程师,我看到AI正在快速生长,给我们的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带来宏大深刻的变革;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感到四川人在文化领域中力量的生长。一开始是嘻哈的地下文化;然后是阿鲲在《流浪地球》中的配乐;最近是饺子导演的哪吒。
作为一个新杭州人,我感到杭州在商业文明中生长的力量。起初,是老东家阿里;后来,是办事过程中感受到的杭州政府强烈的服务意识;最近,是大家热议的“杭州六小龙”。
作为一个老公、老爸和儿子,我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生长。首先是老婆、女儿和老妈对我的手拿把掐;然后是在播客上我喜欢的科技频道大多数是女性博主(Onboard!的Monica、硅谷101的泓君、商业访谈录的小珺);最近是“好东西”带来的观影舒适感。
11 这些感受,再一次印证了:人是最“具身”的智能。我能感受到的,都是与我经历和身份密切相关的。着重经历、看重身体、注重体验,也许是AI横行的年代,最值得关注的价值创造方向,也是人之为人、最区别于钢铁机器和硅基智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