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02月11日
对公贷款“狂飙”背后:银行们在悄悄转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银行纷纷加大对公业务力度,此业务虽利润贡献度较高,但也面临诸多问题。零售业务虽重要,但在当前形势下,银行发力对公以求生存与发展。

银行纷纷加大对公业务力度,上市银行对公贷款增长,部分银行出现对公高增长与零售负增长的情况。

对公业务具有较高利润贡献度,涉及资金规模大、服务需求复杂、客户关系周期长。

银行发力对公业务的同时,存在盲目转型带来的资源浪费、风险积累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在经济新形势下,银行应理性布局对公业务,关注政策和市场变化,明确自身定位。

如今,银行纷纷加大“对公”业务力度,这一趋势已然十分明显。无论是曾经在零售业务领域风头正劲的平安银行,还是昔日“对公之王”浦发银行,亦或是城商行的领军者江苏银行,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一个现实——若不开展对公业务,银行当下就难以生存。

银行业务主要由对公和零售两大板块构成。零售业务聚焦于为个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涵盖个人存款、个人贷款、信用卡等常见业务;而对公业务则主要面向企业、机构等法人客户,提供企业存款、企业贷款、投资银行等相关服务。

银行发力对公也早有迹可循。2023年,银行对公贷款投放力度明显高于个人贷款,上市银行对公贷款全部实现增长,其中,国有大行增速保持领先。此外,“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也开始寻求“零售转型,对公补位”的策略调整。2024年,绝大部分上市银行对公贷款增速高于个人贷款增速。有些银行更是出现了对公高增长与零售负增长并存的情形。 

(图:头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及增速)

零售业务基于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提供可观的业务量,而由于零售贷款的基础利率较高,也能对银行息差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是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提升经营水平的最佳赛道之一。近年来,在“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的价值量不断升高,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零售业务转型,旨在顺应宏观发展,缓解当下经营困境,占据有利地位,在行业竞争中争得先机。 

除了零售业务本身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服务实体、让利于民才是当下银行业的主旋律。服务实体,要求不惜代价支持企业;让利于民,必然伴随着零售业务的牺牲。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哪怕对公不挣钱,甚至若干年后一地鸡毛,未必有啥大事,就当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了。 

零售不一样,哪怕挣钱了,往往只适合闷声发财;要是不挣钱,大概率要背锅,而且万一捅点篓子,千夫所指不说,还有可能涉及维稳,摊上大事。 

可以预期的是,对公的扩张与零售的调整,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从人民银行披露的信贷数据也可以看出,对公业务成为新增人民币贷款的主力军,占比高达 82.9% 。站在银行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公业务也具有较高的利润贡献度。相比零售业务,对公业务通常涉及更大的资金规模、更复杂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更长的客户关系周期,这为银行带来了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盈利能力。 

而在当前宏观形势下,零售业务不仅面临需求萎缩下的资产荒,其信贷业务的资产质量同样承压。这种压力在中报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具体表现为零售银行业务板块的业绩滑坡。零售转型,对公补位,出于改善营收、实现利润增长的现实考虑,发力对公也算是顺势而为。毕竟生存是第一要务。 

如,“城商行规模老二”的江苏银行就依靠对公贷款,实现了业绩“两位数”增长。 

截至2024年6月底,江苏银行总资产3.77万亿元,较上年底新增近3700亿元,增幅达到10.8%,虽较2023年底增幅14.2%已有所回落,但放眼当前“5000亿+”银行,仍能取得“两位数”规模增速的,并不多见。 

这足以看出,江苏银行虽已是暂居规模第二的头部城商行,但仍在保持较快的规模扩张步伐。同期末,江苏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余额近2万亿元,较上年底增长8.79%;各项贷款余额2.05万亿元,较上年底增长8.47%。从贷款类别看,对公贷款超1.3万亿元,较上年底增长17.81%;个人贷款6346亿元,较上年底下降2.76%。 

当然,在同业对公贷款的规模来看,四大行断崖式领先。 

(图:8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及占比)

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工行公司贷款余额 17.51 万亿元,较其他三大行领先 3 万亿,建行、农行、中行的公司贷款余额在 14-15 万亿之间。 

四大行之后,交行是唯一一家公司贷款规模超过5万亿的银行。 再往后,公司贷款余额超过 3 万亿的银行仅有 3 家,除了邮储银行,只有兴业银行、浦发银行; 2-3 万亿这一区间的银行也不过 4 家: 招行、中信、民生、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前些年坚决贯彻“零售优先”战略的大行,建行的公司贷款占比在2019年末达到历史性低点,仅为52.99%,但在过去5年里建行逐渐转向,对公业务持续发力,目前占比开始稳定在60%左右。 

从公司贷款占比来看,中行以68.09%位居16家银行之首。实际上,中行对公业务规模与建行、农行旗鼓相当,主要短板在于零售,整体落后2万亿,这带来了营收和盈利上的较大差距。 

(图:头部商业银行公司存款统计数据)

紧随其后的是渤海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占比均超过了65%,另外两家占比超过六成的是工行和民生银行。公司贷款占比最低的是邮储、招行和平安,均为40%出头,它们也是业内公认的零售银行。 

在“零售为王”暂且告一段落的背景下,三家银行都在向对公为主进行转型。 

当然,一味地追求“转型”,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如,若银行在没有充分评估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加大对公业务的投入,这种大干特干,带来的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风险的积累。毕竟,对公业务涉及的企业和项目类型多样、风险复杂。如果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可能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一拥而上,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这也将导致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甚至可能面临业务萎缩的风险。 作为资源优势型业务,对公业务真的好干吗? 特别是在房地产和平台公司业务出现低迷的情况下,对公业务并非所谓的“香饽饽”。 

与零售金融相比,体量更庞大、风险更集中的的对公业务,一旦开启“狂飙”模式,更有可能带来沉重代价。曾经的商业银行改制,纳税人埋单数万亿坏账,不过是20多年前的事。 

从贷款投向上也可以看出,各大银行较为雷同,上半年新投放贷款主要流向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在经济增长放缓、内需低迷、净息差缩窄的背景下,经营是每家商业银行都要作答的难题。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机遇,重新发现对公业务,不失为一条路。 

(图:头部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情况)

但在经营中,不仅应密切关注政策导向和市场的变化,更得保持清醒头脑,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自身的“护城河”,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在新常态下,对公端的展业确实要优于其他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和支持实体经济这一使命职责的召唤下,对公业务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彰显。发力对公,银行可以顺势而为,但也要理性布局,避免随波逐流。在如今,对公或许是食之无味的鸡肋,但总归能填饱肚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楼卓昊Fintech”,作者:楼卓昊,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银行对公业务 利润贡献度 业务挑战 理性布局 经济新形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