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2月10日
起底保险科技上市潮:亏损、造假与最后的豪赌|钛媒体金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4年,保险科技平台掀起上市潮,多家企业如益盛鑫科技、众淼创科、有家保险、致保科技等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然而,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一级市场融资也迅速下滑。尽管保险科技企业数量在201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如今面临业绩压力和强监管的双重挑战。佣金收入锐减,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低,使得“科技”叙事略显尴尬。市场对保险科技公司的估值也远低于信息科技股,甚至低于金融股平均水平。这波上市潮,或许更多是股东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 2024年多家保险科技公司扎堆上市,如益盛鑫科技、众淼创科等,但上市后股价表现普遍不理想,多数跌破发行价,反映出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担忧。

📉 监管政策趋严,特别是“报行合一”的推进,导致保险科技公司佣金收入大幅下滑,以手回集团为例,首年保单佣金率从2021年的61.6%降至2024年前五个月的27.7%。

💰 保险科技公司收入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佣金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很低,如慧择、水滴公司、车车科技等,佣金收入占比均在85%以上,科技创新未能成为核心驱动力。

🌪️ i云保作为To A类公司,以高佣金吸引代理人,但存在飞单隐患,且多次卷入财务造假风波,如编制虚假文件资料、虚构代理业务数据等,面临合规风险。

原创 蔡鹏程 2025-02-07 12:49 天津

钛度要点:“当前全行业的经营压力都很大,多个头部公司在2024年裁员30%,各家公司在目前选择上市,可以说都是被股东胁迫的。多方压力之下,资本短期内也等不到业绩明显回暖的时刻。”


“当前全行业的经营压力都很大,多个头部公司在2024年裁员30%,各家公司在目前选择上市,可以说都是被股东胁迫的。多方压力之下,资本短期内也等不到业绩明显回暖的时刻。”


作者|蔡鹏程

编辑|刘洋雪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2024年,长期默默无闻的保险科技平台掀起了一波上市浪潮。


12月28日,益盛鑫科技(YSXT.O)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以每股4美元发售125万股,募资500万美元。7月22日,两度冲击港交所IPO的众淼创科终于通过主板上市聆讯,并于8月6日正式上市。


3月28日和4月2日,有家保险(UBXG.O)和致保科技(ZBAO.O)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有家保险以每股5美元发行200万股普通股,共募集金额1000万美元;致保科技以每股4美元发行150万股普通股,募资600万美元。 


此外,还有数家公司迎来上市“临门一脚”。 


7月5日,i云保赴美上市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过。5月30日,元保同样拿到了证监会IPO备案,计划赴美上市。圆心科技则在港交所五度递表,2024年2月通过聆讯,但目前该申请已显示为失效状态。线上保险销售平台“小雨伞”的母公司手回科技在2024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因招股书已经满6个月,于7月12日失效。


2020至2023年,慧择保险经纪、天睿祥保险经纪、水滴公司、车车科技也先后登陆美股市场。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尽管不少保险科技企业已经完成了上市,但后续的股价表现大多不甚理想,纷纷破发。其中,有家保险、致保科技发行价分别为每股5美元、4美元。截至北京时间1月22日,两家企业的股价分别为每股2.92美元、1.49美元。尤其车车科技股价最高时约78美元,如今只有0.8美元。 


一级市场,国内的保险科技投融资在2021年之后也出现迅速下滑态势。《中国保险科技十年回顾与展望报告》指出,从2015年到2021年,保险科技行业融资交易笔数均维持在140至190之间,2022年缩水至95。 


保险牌照价格也相应出现暴跌,有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保险经纪牌照和代理牌照高峰时约在两千到三千万,目前已经下跌超50%。


被股东逼出来的上市窗口期 



不过,在故事开始的2015年,市场蓬勃发展,第三方保险科技服务商开始大量涌现。


《中国保险科技十年回顾与展望报告》指出,2015年,国内保险科技企业融资交易笔数为142,比前一年翻了近3倍;一年内成立92家保险科技企业,是历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提到,2015年互联网保险业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收入规模快速提升,行业集中度保持高位。


2015年也是这批已上市或拟上市保险中介机构破土萌生的时间点,以上提到的10家已经上市或正在计划上市的企业,其中有5家成立于2015年。 


这批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弄潮儿,各自瞄准行业痛点,试图用技术撬动传统保险的变革。


大致来看,这些公司可以归为三类:ToA(赋能代理人)、ToB(服务保险机构)、ToC(直面消费者)。 


主要平台类保险科技企业赛道划分及代表机构

来源:《保险代理人赋能白皮书2023》


To B类公司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专注于为保险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效率难题。传统保险业在产品定价、场景应用、核保理赔等方面效率低下,风险控制也难以做到精准。ToB公司正是瞄准这些痛点,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提供覆盖保险业务全流程的服务。圆心科技是其中的一类典型。 


To C类公司是互联网红利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深谙流量之道,通过自有平台(如蚂蚁保、微保)、流量转化(如水滴保)或大V引流(如慧择、小雨伞)等方式获取用户,并利用场景化产品和用户需求定制来快速增长。 


To A类公司专注于赋能保险代理人,解决代理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产能低下等问题。他们融合科技创新、培训管理和团队建设,试图帮助代理人更好地展业。这类公司以i云保为代表。


一般情况下风投会在五年至七年左右退出,如今这批公司大多成立已经超过七年,甚至已经超过十年,资本变现的压力高悬。


但问题在于,这批公司当前的日子并不好过,业绩压力显著。比如,曾在6年内融资11轮,背靠红杉资本、腾讯、启明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的圆心科技,在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时间里,累计亏损高达23.67亿元。成为港交所2024年唯二的通过上市聆讯但没有成功上市的企业之一。


已经上市的企业中,头部企业慧择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总额为9.6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0.36%,然而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降了95.76%,仅为221.2万人民币。同期,车车科技收入总额24.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但归母净亏损5082.1万人民币。 


一家保险科技公司高管向钛媒体App表示,“当前全行业的经营压力都很大,多个头部公司在2024年裁员30%,各家公司在目前选择上市,可以说都是被股东胁迫的。多方压力之下,资本短期内也等不到业绩明显回暖的时刻。”


“保险科技,科技可能只是一个噱头”



导致这批保险科技公司经营压力巨大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强监管。


尤其随着报行合一、去中介化的推进,这批保险科技企业从保险公司获得的佣金收入锐减——“报行合一”旨在规范保险公司定价,要求其申报的定价假设与实际经营数据一致,杜绝渠道利益输送,并严格管控佣金费率。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保险公司在签订新合同时普遍下调佣金。


以手回集团为例,其招股书显示,首年保单佣金率已从2021年的61.6%大幅下滑至2024年前五个月的27.7%,降幅高达55.03%,足见政策影响之剧。


雪上加霜的是,佣金下行压力大概率还将持续。监管部门已明确将继续强化渠道费率监管,而保险公司在投资回报承压的背景下,也必然会进一步压缩中间成本,以维保证自身的财务健康。 


业绩与监管政策强绑定的另一面是,这批保险科技公司的业务比较单一,赚佣金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保险技术服务相关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慧择2024年第三季度佣金收入营收占比约97%;同期,水滴公司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为85%;车车科技更是占到了约99%。


而当佣金收入仍然占据绝对大头的时候,保险科技公司的“科技叙事”似乎遭遇了困境。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市场对于保险科技一度充满了热情,科技战略也一定是企业年报中的主题词,但如今已经都默默地替换成了养老、医疗、普惠等等字眼。”


事实上,各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均长期远远低于营销费用。比如,水滴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与市场费用为1.73亿元,研发费用为5300万元;同期,慧择公司销售费用是4330万元,研发费用为1400万元;车车科技研发费用1020万元,销售和营销费用1810万元。 



从资本市场的估值来看,市场对于这批保险科技公司的估值定位远低于信息科技股的平均水平,甚至大部分都低于金融股的平均水平。


市盈率方面,水滴和慧择的市盈率远低于美股金融股和信息科技股的平均水平,益盛鑫科技和致保科技的市盈率接近或略高于美股金融股的平均水平,但远低于美股信息科技股的平均水平。这可能表明,市场认为它们的盈利能力与传统金融公司相当,但增长潜力不如高科技公司。


市净率方面,水滴和慧择的市净率同样远低于美股金融股和信息科技股的平均水平,车车科技的市净率略低于美股金融股的平均水平,但远低于美股信息科技股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其资产价值相对较为合理,但不如高科技公司那样拥有高溢价的无形资产。 


低估值原因何在?一家知名咨询公司金融科技组合伙人向钛媒体App坦言,“目前保险科技的创新仍然主要围绕提升支付效率方面,全行业谈不上真正的创新,科技很大程度上只是噱头。保险新产品、定损新技术是市场期待的,但是一直没有突破。这其中既有监管的限制,也有技术层面的不足。” 


在他看来,随着这批公司上市,肯定会带动类似企业的上市。“但长远看,不是很看好类似业务,科技含量较低,也面临更严峻的监管形势。”


一家券商非银首席分析师则向钛媒体App表示,近期有两三家已上市的保险科技公司邀请其参加调研,“市值管理的诉求非常迫切”。但在他看来,“目前全行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业绩层面或者哪怕是市场想象力方面形成标杆效应,票是非常难推的,目前的保险科技也需要一个寒武纪。” 


i云保“带病”上市?

裁员、飞单与造假疑云



把视角聚焦回保险科技拟上市公司,i云保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前文已提及,i云保是较少的主要专注于赋能保险代理人的To A类公司。i云保官方介绍,它是赋能保险从业者的保险科技服务平台,为保险从业人员、保险机构提供包括保险产品、互联网推广工具等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共完成过三次融资,2018年完成1.3亿人民币A轮融资,2019年完成2亿人民币A+轮融资,2020年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宜信、沣源资本等。 


其境内运营主体——上海豹云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2016年6月,通过其子公司广东宏银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获得全国性保险代理牌照。 


据了解,其运营模式可以简单理解成,用户成为i云保平台保险代理人后,就可通过推广保险产品赚钱,客户下单即可提取一定的佣金奖励。


一家保险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向钛媒体App表示,代理人扁平化和高佣金是i云保的最大特点。


据其介绍,i云保(保通)代理人的佣金普遍比同业高50%以上。“保通佣金大概在18%,明亚等其他家普遍在10%左右。高佣金是吸引代理人入驻其平台的最大卖点。”他提到,在ToA赛道中,i云保是目前市场份额最高的一家。


有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与众安保险当年推出的百万医疗险展开合作,为i云保积累了第一桶金,“当时它们拉人头非常凶,佣金很高,一个人大约有58元。”


但是相对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独有的隐患。一方面是市场天花板较低,上述高管表示,十年前创业时也曾考察过此类商业模式,但最后因为市场天花板较低而作罢,“保险代理人数量是有上限的,并且还在持续收缩。”


i云保官方微信号曾在2022年的一篇宣传文章中提到,i云保拥有近400万会员,将近20万代理人。



可以参考的是《2024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末,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数量为281.34万人,较2019年高峰时期的912万人减少约631万人,降幅达69.2%。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金融学副教授雎岚提到:“也有数据显示,如果只算活跃的人力,可能连100万人都不到。” 


另一大隐患是飞单。一些业内人士将其称为“飞单平台”。


所谓“飞单”,是指金融机构员工私下向客户推荐非所属机构发行或代理的其他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的行为。具体到保险领域,根据传统保险的相关规定,一个保险代理人只能在一家保险机构进行执业资格登记,无权销售其他保险公司产品。一旦销售,实质构成飞单。


2023年初,监管一则罚单披露了保险代理人利用i云保飞单的诸多细节。


泛华联兴保险销售股份公司山东分公司分别与百年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华夏人寿等12家公司签订了代理合同或协议,泛华联兴聊城分公司代理人员应在以上范围内开展业务。2021年3—9月,泛华联兴聊城分公司市场发展部负责人董某某通过“i云保”平台为客户代理保险业务30笔,涉及的太平洋财险等5家保险公司均不在本公司的合作范围内。董某某被认定为超出授权代理机构范围从事代理保险业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分局官网显示,监管部门对泛华联兴聊城分公司予以警告并处罚款1万元,对代理人予以警告并处罚款1.5万元。不过,官网中并未能查询到关于“i云保”的处罚信息。一位律师向钛媒体App表示,“监管部门一般会采取双向处罚,i云保大概率也会收到罚单。”


同时,高额佣金也会对其经营业绩带来拖累。《中国保险年鉴2024》中披露了2023年保险中介经营情况,保通保险的保险收入为18.22亿元,位列第九,但净利润仅639万元,是收入前9位中利润最低的一家机构。



有保险科技公司高管向钛媒体App表示,为了降本增效,i云保在2024年大约裁员了30%。在他看来,i云保平台存在的最大特点是佣金高而产品力相对较弱。目前的挑战在于,如果通过降低佣金来提高利润表现,那么一定会流失一部分代理人。因此他提到,目前i云保的裁员主要围绕中后台,着力降低中后台成本。 


更直接的隐患在于,近年来,i云保连续多次卷入财务造假风波。 


2021年7月,因编制、提供虚假的文件资料,保通厦门分公司被罚25万元。


2024年1月,因虚构代理业务数据,保通北京分公司被罚款15万元。24月,因编制虚假财务资料、佣金收取账户未独立核算,保通运城营业部被罚款13.5万元。5月,因业务数据记载不真实等违规,保通江苏分公司被罚款14万元。 


一年内三度被罚,涉及财务造假 


而就最后一份罚单的在两个月后,2024年7月5日,i云保赴美上市获得了中国证监会备案通过,但截止目前尚未公布招股书。


多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由于监管缺少对于“飞单”的明文规定,“飞单”事实上处于行业灰色地带,但财务造假属于重大违规行为,毫无疑问触碰了红线。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热点视频推荐

黄仁勋再次唱空量子计算:AI至少将量子计算推迟了20年,之前的量子难题已经被边缘化。#黄仁勋 #英伟达 #AI #AGI #谷歌 #量子计算 #量子 #量子芯片 #Willow #钛媒体AGI


点赞关注钛媒体视频号,观看更多精彩视频

*温馨提示:喜欢钛媒体公众号的小伙伴注意啦!根据公众号推送新规,请将钛媒体设为“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消息,已设置的小伙伴还需要重新设置“星标”


-----------华丽的分割线------------


下载钛媒体App,打开科技,打开财富。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保险科技 上市潮 监管政策 佣金收入 财务造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