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表示,应关注降息政策的掣肘因素及负面影响,其中包括:银行业净息差已跌至历史最低点,这已一定程度影响银行业稳定性,制约银行扩大信贷投放
6月26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三季度《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下称《报告》)称,预计2024年全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左右,较2023年末的展望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
在金融方面,《报告》预计,债券融资或将继续放量对社融形成一定支撑,融资总量稳步扩大,但信贷投放节奏更加均衡,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信贷增速仍有望维持两位数。
其中,《报告》表示,应关注降息政策的掣肘因素及负面影响,其中包括:银行业净息差已跌至历史最低点,这已一定程度影响银行业稳定性,制约银行扩大信贷投放。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
汇率方面,截至6月26日,人民币汇率位于七个月低点。《报告》称,预计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内,随着一些发达经济体启动降息,人民币有望走向升值。
此外,《报告》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难有较大改观,并表示,房地产支持政策需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从传统政策框架中跳脱出来,以更大的改革勇气推动风险化解和需求企稳。
银行业净息差跌至历史最低点
在金融方面,《报告》认为,上半年在资金使用“提质增质、防空转、挤水分”调控思路带动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增速等总量金融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但金融供给的结构和质量有所提升。展望下半年,预计融资总量稳步扩大,其中债券融资或将继续放量对社融形成一定支撑,但信贷投放节奏更加均衡,“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信贷增速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应关注降息政策的掣肘因素及负面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价格预期目标定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但当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速降至历史低位,均明显低于3%。“从这个意义上看,为提振通胀率,央行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仍是重要工具选择。”
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贷款利率快速下行、存款利率保持刚性,银行业净息差已跌至历史最低点,这已一定程度影响银行业稳定性,制约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特别是一些领域利率的过快下行,也为个别企业利用低成本贷款买理财、转贷给别的企业等进行套利活动创造了条件。
根据中国银行研究院同时发布的三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下称《银行业报告》),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盈利能力增速有所下滑。
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叠加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城投债务置换、存款定期化趋势等因素,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54%,较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不过,随着理财、存款比价效应逐步显现,银行存款持续向理财产品转移。一季度,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25.63%,同比增长3.22个百分点。“居民财富管理业务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在前述净息差收窄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0.67万亿元,同比增长0.7%。
展望全年,《银行业报告》认为,银行将在“以丰补歉”逻辑下有效运用动态计提拨备机制吸收资产损失,为盈利常态化增长和银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考虑经济加速复苏以及非息业务的发展,202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有望维持在2%左右。”《银行业报告》称。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报告》表示,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近段时间以来,在中美利差倒挂约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压力。截至6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行至7.26左右,创七个月以来新低。
对此,《报告》认为,发达经济体开启降息周期、外资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及经常项目下跨境资本维持高位顺差等因素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
“6月加拿大、欧洲央行均已宣布降息25个基点,未来随着美联储降息落地,发达经济体高利率的外溢影响将逐步减弱,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回升。”《报告》称,“随着一些发达经济体启动降息,人民币有望走向升值。”
房地产需要历史性政策支持
在经济形势方面,《报告》称,2024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外升内降”的变化特征。
上半年,全球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国际贸易稳步复苏,推动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一季度数据显示,消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3.7%、11.8%,分别较上年下降8.8、17.1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5%,较上年上升25.9个百分点。
展望下半年,预计中国经济将总体保持平稳。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支出加力推动基建投资提速,市场和政策因素拉动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出口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带动供给端延续向好态势。预计三季度GDP增长5.2%左右,全年增长5.2%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预计,在库存压力下,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难有较大改观。
以近12个月月平均销售面积测算,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出清周期超过19个月,大部分二线城市出清周期超过18个月。“在推动消化存量商品住宅取得实质性进展前,各地企业新拿地开工的能力和意愿仍将受限,房地产投资增速或仍将处于底部。”《报告》称。
对此,《报告》建议,房地产市场历史性的深度调整需要历史性的政策支持来应对,房地产支持政策需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从传统政策框架中跳脱出来,以更大的改革勇气推动风险化解和需求企稳。
具体而言,对于已爆雷房企,可考虑全面引入“破产重整”制度,针对爆雷房企形成完整而不是单项目的化解方案,切实推动形成若干典型成功化险案例,有效改善市场对爆雷房企和房地产行业的信心。
对于尚未出现违约的房企,加强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更多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应用,例如研究适时降低保障性租赁住房、商业地产等资产发行REITs的门槛,将资产类别扩大到办公楼等更加主流、更有利于解决房企资金困难的产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唐郡,编辑:张威,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