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2月07日
[文 化] 山水有虹影 古桥续风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拱廊桥作为一种独特的桥梁形式,以其精巧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福建寿宁是中国木拱廊桥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该技艺拥有900年历史,其特点在于榫卯结构的紧密咬合和部件间的相互支撑。目前中国仅存约110座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通过政府的保护、民间的集资兴建以及文化推广等多种方式,木拱桥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走向世界。

🌉 木拱廊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结构,以及不使用寸钉片铁,仅凭椽、桁嵌桁的建造方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 木拱桥的建造关键在于桥梁底部木拱架的搭建,通过三节苗和五节苗的穿插别压构成受力系统,榫卯结构的紧密咬合与不同部件间的相互支撑,保证了桥梁的稳固。

🏘️ 木拱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当地居民情感与记忆的载体。老人们在桥上乘凉聊天,孩子们在桥上嬉戏经过,木拱桥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

🌱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木拱桥技艺,宁德市出台了相关条例,鼓励新建木拱廊桥,出版书籍和音像资料,并开展文化价值研究。同时,通过舞台剧、电视剧等形式,让廊桥文化走向世界。

福建宁德寿宁县斜滩古镇大溪头村的永康廊桥。视觉中国供图

    本报记者 孙 越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木拱廊桥亦称虹桥,不需寸钉片铁,只凭椽、桁嵌桁,就能实现衔接严密,结构稳固。其以“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

    福建省寿宁县是中国古代木拱廊桥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游客行走在寿宁的村落间,仿佛走进了一座露天的桥梁博物馆。

    “在传统木拱廊桥的营造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桥梁底部木拱架的搭建。木拱架最下方由三段实木搭建三节苗构成了拱架的一级受力系统,由五段实木组成五节苗与一级受力系统穿插别压,构成了二级受力系统。”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李振介绍说,榫卯结构的紧密咬合与不同部件间的相互支撑,正是木拱桥屹立风雨百年而不倒的秘密。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考证的历史有900年之久。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木拱桥是中国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因《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因而有虹桥之称。

    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加盖廊屋、增加剪刀撑等。在清代,浙江、福建境内的木拱桥达200多座,以此为生的工匠有500多人,工艺世家有30多个。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目前已确认的传承世家有浙江省泰顺县董氏造桥世家,福建省寿宁县徐氏、郑氏造桥世家以及屏南县黄氏造桥世家等。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桥梁学家唐寰澄先生称木拱廊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桥遗韵传千秋。目前,中国保存的木拱廊桥仅约110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作为廊桥集中的福建省宁德市,现有各类文物廊桥138座,其中木拱廊桥52座,位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木拱桥对于当地人来说,不仅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与寄托。”现年89岁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财的儿子黄闽辉说,夏日,老人们会在桥上乘凉聊天,孩子们上下学也都从桥上嬉戏经过,这些木拱桥承载着一代代当地居民的记忆。

    近年来,福建省鼓励民间集资兴建木拱廊桥,拓展非遗保护空间,宁德市推动新建、复建屏南县百祥桥、万安桥及寿宁县飞鹤桥等木拱桥50余座,维修维护仙宫桥、杨梅州桥等8座古廊桥,实现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稳定性和整体性传承。在福建省南平市,“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云双与其子徐明炜,自主投资建设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研学基地,创建木拱廊桥展示馆、传习工坊等,创新性展示木拱廊桥文化。

    为更好地保护木拱桥、传承技艺,宁德市出台《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不仅对木拱廊桥提出保护,还鼓励和支持通过新建木拱廊桥、出版书籍和音像资料、开展文化价值研究等方式对木拱廊桥进行合理利用、保护传承。

    据了解,2009年,全国能独立完成木拱桥建造的传承世家族只有3个、主墨师傅(即负责统筹、规划整个工程的人)6人,技艺传承困难。而如今,仅宁德市就有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4人,其中国家级1人、市级10人、县级13人,组建木拱桥建造团队5支,核心人员达百余人。

    舞台剧、电视剧等,也让木拱廊桥走进观众视野,让廊桥文化走向世界。2023年3月,歌剧《鸾峰桥》在北京演出,56个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全网观看量突破1200万;2024年8月,“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来自130个国家近150名选手走进鸾峰桥;电影《爱在廊桥》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相见在鸾峰桥》在全国院线上映……

    黄闽辉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技艺的传承及保护将起到更好的效果,能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了解这门技艺,从而吸引更多人学习,“希望这一技艺能够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焕发出新的活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木拱廊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营造技艺 文化传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