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31日
对话徐晓阳:找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是关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正经历调整期,面临医保支付能力受限、政策多变等挑战。真正的创新需立足国情,既要满足临床需求,也要符合支付方意愿。生物制药领域发展迅速,透皮制剂和3D打印药物等新兴赛道崭露头角。药企应在差异化战略定位上寻找机会,如国产替代和经典名方等。Biotech与Bigpharma合作将成趋势,但双方需磨合。国内药企国际化仍面临挑战,需加强合作和产品创新。医药行业需超越“三医协同”的更高层级统筹,以支持创新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 立足国情:创新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既要满足临床需求,也要满足支付方的意愿,这是当前医药创新的关键所在。

💰 支付导向:国谈和集采等政策对创新药支付变现产生影响,药企需寻找符合药物经济学要求的机会,并在政策夹缝中求生存。

🚀 技术革新:生物制药领域快速发展,透皮制剂和3D打印药物等新兴技术值得关注,可能对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 合作共赢:Biotech与Bigpharma之间的合作、投资与并购将成为趋势,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 国际视野:国内药企国际化成果不理想,需加强与资本合作,开发有比较优势的新产品,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立足国内的创新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既要满足临床需求,更要满足支付方的意愿。

立足国内的创新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既要满足临床需求,更要满足支付方的意愿。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创新领域正处于一个调整收缩、收拾残局,寻找未来机会的阶段。”徐晓阳给出了如此判断。

这位资深行业老兵,曾历任天津达仁堂制药厂厂长、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北京百洋众信基金创始合伙人等关键职务,在行业内有着丰富的药企从业及投资经验。

面对2024年的医药行业,他以“迷茫”一词概括现状:三医协同的初衷有些沦为服务医保单极的现实,行业需要更高层级的统筹,医保支付能力成了行业发展的天花板。政策的多变和预期的不确定性,让政府和企业都陷入了迷茫之中。

然而,在这迷茫之中,亦可看见2025年的一些曙光:真正的创新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既要满足临床的需求,更要满足支付方的意愿。在差异化战略定位和布局上,虽困难重重,但中间的机会仍然值得我们去寻找和把握。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战略官 徐晓阳

Q:你认为近几年的中国医药市场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什么?

A:一是国谈,二是集采。国谈影响创新药支付变现,集采影响仿制药支付变现。支付端的问题往往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节奏和格局,我认为这在医药政策中影响最大。

Q:2024年,在你所关注的技术领域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产业赛道是什么?

A:从宏观角度来看,我觉得生物制药领域变化较大,近几年生物药在整个医药市场格局中所占比重的上升速度,超乎预期。至于印象最深刻的赛道,一是透皮制剂,该领域在过往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可在2024年有种异军突起之感。往深了看,透皮制剂的研发、注册、生产、质控、商业化似乎打开了天花板。二是3D打印药物,可能会对制药行业未来产生一定颠覆性。

Q:在创新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药企应如何做差异化战略定位和布局?面临哪些考验?

A:在当前环境下,差异化布局非常重要。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寻找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一是需要寻找满足支付方意愿的机会,主要是符合药物经济学的要求。如国谈及集采等政策对于哪些产品更为倾斜,在政策夹缝里找机会;国产替代、传承与创新中的经典名方和同名同方也是一大机遇。二是寻找满足临床需求的机会,如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传统橡皮膏很可能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先进、安全的透皮制剂。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政策多变难以预期、二是和竞品时间进度赛跑、三是创新成本与支付能力的平衡。这些都是严肃且现实的话题,药企自己也在算账。

Q:随着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国内Biotech、Bigpharma之间达成合作、投资与并购,你认为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趋势会如何?

A:我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Biotech高歌猛进烧钱模式在IPO资本市场和产品商业化市场两头变现受阻,企业难以续命,创新难以为继;二是Big pharma大多都是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底气,很多都是仿制药企业看到了天花板,不得不向未知的创新药转型。有了现实需求,双方结合优势互补。

我认为这一未来趋势不会改变,但问题在于,中国的pharma并不大,虽然对市场准入的理解更为深刻和现实,但对于创新失败承受能力有限,他们对于选择哪些Biotech的管线合作相较谨慎;与此同时,Biotech以前大都烧钱烧惯了,还不适应这种要求命中率100%的“小里小气”的立项和研发模式。因此还需双方共同面对现实,并在互相磨合中寻找方向,比如2024年延伸出来的Newco模式便是一大表现。

Q:你认为目前国内药企国际化成果如何?大家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A:整体而言,国内药企国际化成果不理想。比如对于化药而言,国际化要么需要绝对创新,要么需要绝对成本领先,目前除了几个海外授权以外,国内药企成果乏善可陈,未来国际化方向包括加强与资本的合作+有“比较优势”的新产品海外注册+海外并购和本土化+“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拓展,这种组合策略来寻求突破。而中成药领域,受文化、药监和医疗制度的限制,国际化进程几乎停滞。

Q: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24年医药产业”,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为什么?

A:迷茫。三医协同变成了医保单极,需要更高层级的统筹,沦为医保的保供方,医保支付能力成了行业的天花板。看不到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政策,政府、企业都很迷茫。

Q:你认为中国的医药创新领域现处于何种阶段?对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等不同角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A:我认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处于一个“调整收缩、收拾残局,寻找未来机会、还没有看清未来找到方向”的阶段。对企业家而言,主要需求生存,迎合支付方意愿,并需要考虑适度创新转型。对投资家而言,需处理好过去投资项目的退出难问题,并谨慎研判可能的机会。对科学家来说,则继续选择创新发展,其中绝对创新的项目可能按照对外授权的模式快速变现更加现实,对内应和Big Pharma合作,少烧钱,增加产品变现的确定性。

Q:你如何看待资本与产业的关系?2024年与以往有何变化?

A:最大的变化是对创新重新理解和定义。通过支持创新来获利是资本的天性,需要与产业双赢。在国外发展“以变现为目的”的定义没有变化,在国内按照“以变现为目的”的话,资本需要完全重新定义创新。

Q:你又如何评价过去十年医药行业的变化?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铭记?

A:过去十年,在三医协同的原则下,医药行业得到了一定的释放,也开始思考医药行业的本质,以及医保、医疗与医药行业究竟应该如何协同才能形成合力。其中,药审改革对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让仿制药回归正道;医保扩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统筹、医保目录调整提速,确实拉动了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但目前国谈、集采又开始反噬行业靠创新增长的动力。再从医疗角度来看,合规、DRG改变了处方药的推广和应用模式。

这十年“三医协同”的发展模式,提高了新药从注册-市场准入-临床使用的效率,刺激了资本的进场,也大大提高了国产仿制药的替代。从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患者可获得医保可支付、医药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取得了三赢。但是从存量市场的改革,到如何发展增量市场,建立新的三医协同的生态圈,各方陷入了困境。

Q:如果站在当前时间节点,有哪些事情确定性更大?你怎样去看待未来几年产业发展?

A:按照进医保目录的标准、国谈的标准、集采的标准、中成药采购联盟的标准,最大的确定性是为了存活续命。医药行业研发创新变现的周期很长、利益相关方很多、产业链也很长,这几年从对未来最敏感的资本开始一路传导下来,都是下行状态,未来几年,三医如何更好协同的大原则如果没有重大调整,行业持续萎缩是大势所趋。

Q:你对整个医药行业2025年有何期许?希望看到哪些积极变化和发展趋势?

A:把全产业链支持创新药的政策落到实处,且符合中国国情。而落实到位的关键在于,注册、医保、定价、集采之间的政策协同。我认为,可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希望超越医保-医疗-医药,从更高层次的部门或机构统筹医药行业创新,不要陷入“囚徒困境”。

特别期望看到的是:各界对以下三点能形成共识。

Q:从政策层面看,你预计2025年医药监管政策会有哪些重点方向的调整或推进?

A:MAH制度既要支持创新,也要支持降低成本,不能因为集采制度而一刀切。对中药濒危药材替代等对行业影响大的问题,要解放思想,出台政策靠市场机制迅速推进。

Q:你觉得对于当前的中国医药市场,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A:内卷。数量多,产能过剩,高水平重复。传统仿制药企业没有转型,过于依赖一品独大的中成药企业,可能会出现危机。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企业最终脱颖而出,但也是一个“卷王”而已。

Q:你觉得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创新药的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

A:我认为良好的创新生态应包括几大方面,一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路径通畅;二是资本获利通道通畅,如IPO、产品变现、被并购路径通畅;三是注册通畅,包括监管、MAH;四是市场准入通畅;五是创新药定价友好;六是医院学术推广合规且通畅。

Q:长远来看,你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制药产业会是何种形态?不同药企在生态圈中分别扮演何种角色?

A:从医药行业发展的规律看,化药未来仿制药与创新药数量占比有可能达到7:3,但在金额占比上,创新药将占据主导地位达60%,而仿制药仅占40%。另外小分子、中成药和大分子在金额占比上将呈现5:3:2;本土药企与外资药企在市场份额上的比例预计为7:3。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医药创新 支付改革 差异化战略 技术革新 政策协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