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问AI这样一个简洁的问题—— “玄武门之变结束的当天,李世民在深夜写下一段独白,你觉得他会写什么?” 你觉得AI会如何回答? 没错,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输出一个让人惊叹的答案并不容易。 它需要考虑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背景、要考虑李世民愧疚、挣扎、野心、抱负等可能的复杂心理,要考虑行文的语气和身份的合一,要考虑“深夜”、“独白”等问题设定。 我们看最近震惊AI圈的DeepSeek R1模型是如何思考的,以下是它在给出一个惊艳回答之前同样惊艳的思考过程—— 好的,用户让我思考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结束的深夜写下的独白。 首先,我需要回顾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背景。这场政变发生在626年,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迫使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成为唐太宗。 接下来,用户的问题是关于李世民当晚的心理活动。要写一段独白,需要深入他的内心世界。首先,要考虑他的情感:胜利后的复杂心情,可能有释然、愧疚、恐惧、自责等多种情绪交织。他是被迫发动政变,还是早有预谋? 然后,用户可能希望这段独白不仅反映历史事实,还要有文学性,表现出人性的复杂。需要考虑李世民作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他既是杀兄逼父的篡位者,也是后来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因此,独白中需要平衡他的野心与自责,对未来的抱负与对过去的悔恨。 还需要考虑当时的文化背景,比如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李世民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些伦理,他可能会有内心的挣扎。同时,他可能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化的理由,比如为了国家安定,避免内乱等。 另外,用户可能希望这段独白有一定的文学修辞,比如比喻、对仗、意象等。例如,用“血浸透的朱砂”来象征权力与血腥,用“墨迹蜿蜒如玄武门的血迹”来连接书写与事件本身,增强画面感。 还要注意时间的设定,深夜,周围寂静,李世民独自一人,这时候的独白应该比较私密,真实,可能包含对兄弟的歉意,对父亲的愧疚,以及对自己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无奈。 要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时,要确保内容符合史实,比如李渊的退位,李世民登基后的政策,以及他后来对史书编纂的影响,可能在这段独白中有所暗示。 最后,用户可能需要这段独白既有情感深度,又能体现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定的决心。因此,在写作时需要平衡这些元素,让独白真实感人,同时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经过以上细腻、严谨、自洽、深刻的思考,DeepSeek在思考8秒之后输出了以下结果—— (铺开素绢,狼毫蘸墨时发现指尖残留着未洗净的血痂) (墨迹在"弑"字上晕开一团) (夜风掀动案头《韩非子》,停在"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那页) (忽然扔笔,抓起铜镜) (指尖蘸着朱砂在空白处画了幅长安舆图) (晨光刺破窗纸时突然顿笔) (最后在绢帛角落以血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