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次研讨会汇集多位专家,探讨中国智库建设的现状与未来。专家们认为,智库服务政策意识增强,专业化建设进步显著,但也存在期望过高、政策研究区分度不够、市场分层不足等问题。此外,智库运行模式不稳定,缺乏思想交锋,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企业智库面临灵魂人物缺失,高校智库需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等优势,打造品牌特色。专家们建议,要多元化智库筹资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二轨外交,并鼓励智库在研究中坚持“研究无禁区,出口讲政治”的原则。
💡 智库定位需合理:对智库的期望值不宜过高,长远思想创新更多源于学术界,智库应专注于政策建议,而非承担所有思想创新。
🏛️ 政策研究需细分:当前对不同类型政策研究的区分度不足,对策性研究与基础研究应区分对待,政府外机构应更关注自身能力所及的领域。
⚖️ 市场分层待完善:智库服务对象过于集中于中央,对地方和部门决策的关注不足,应建立更完善的市场分层,满足不同层级的政策研究需求。
👨🏫 高校智库应发挥优势:高校智库应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区位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紧密结合,打造自身品牌特色,提升研究的战略性、应用性和对策性质量。
🎯 灵魂人物至关重要:企业智库需重视灵魂人物的塑造,他们能成为智库的领军者、立足点和战略支点,对智库发展起关键作用。

2024年12月16日上午,由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与评价中心共同举办的“智库研究圆桌研讨会: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十年回顾与前瞻”交流活动顺利完成。
本篇内容旨在记录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为本系列第四篇。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CCCW指导委员
非常感谢李成举办这场智库研讨会,我觉得非常好也非常及时。我挺同意前面各位专家的意见,确实目前智库建设过程中为政策服务的意识大大增强了,所以政策建议我估计领导人们现在也都看不过来了(笑)。另外,专业化特色化的建设有巨大的进步。这里面有很多的特点,比如刚才说的国际化,还包括民间智库的崛起等等。
首先就是,其实目前听起来,我觉得大家对智库的期望值过高了。很多真正思想的创新——当然我想智库在提出很多创新政策建议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那种影响很长远的思想的产生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学术界。当然学术界能不能做到这个,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智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对于它的定位,我觉得我们的期望值还是要更合理些。其次,我们现在对不同类型政策研究的区分度不够,在一个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其实是不同的。我们绝大部分这种政府之外的机构做对策性研究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对实际的政策过程了解不够。所以我想我们的政策研究区分度还得需要去进一步改进。另外一点就是市场的分层不够。大家都想服务中央,但对地方和部门的决策其实缺乏关注。我跟一些部门的领导交流过,有些部门大家都非常关注,但是有些部门可能不是社会那么关注的部门,他们在政策研究方面的需求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地方的话,可能海南中改院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它对海南的很多开放研究有许多支撑,但是其他各个地方的例子我觉得就很难想得到。所以我想对地方政府的关注可能还是不够的。还有就是,我们其实还没有真正形成非常稳定的智库运行模式。比如它的机构定位,经费人员等等各方面。从治理结构来说我觉得现在大家的定位都很高,但是它的运行模式和治理结构往往跟机构的定位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匹配。所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去考虑。最后就是我们没有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思想市场,缺乏不同政策思想或者建议的交锋。我们其实在很多研讨会上都有发表各自的观点,但这些不同观点之间,这种交锋或者交流可能还不够。这个思想市场非常好的一个作用就是把那种非常有创意的思想筛出来,然后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想法汇集后,变成可能进入决策视野的那么几个或者十几个成熟观点。但是我觉得我们目前的筛选机制可能还远远不够,在这个方面也是今后可以去进一步加强的。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利用这5分钟时间,我简单从企业智库的角度说一下。因为我们是目前中央企业唯一一个国家级的高端智库,说实话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也觉得很惶恐。我们经过10年的发展,实际上应该说是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成果体系、治理机制、人才体系,还有我们促进国际交流的常设性平台。当然我们也有相对固定和共同认同的文化理念。其实后来经过这10年的发展,我也感觉到我刚才说的这6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的短板,比如我们的学科还不是特别的健全,我们的成果还不够高质量——我们能够写得出来,但报上去批下来的成果实际上还是凤毛麟角的,特别是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的这种成果。我们的治理这一块还是不够专业化,或者是不够像西方智库那样成熟。但是央企也有央企的特点,比如我们全集团都非常重视这个事儿,比如像我们中石油集团的戴总董事长戴厚良,他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对这块非常重视,这就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是总而言之,这不是一种常态化治理机制的保障。另外人才这一块实际上是核心,但是也比较缺乏平台。像我们举办的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实际上还是不够知名。虽然刚才李成老师说我们邀请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大咖,但其实也还不够。最后就是能够把大家聚在一起的这种文化理念还不够强烈。实际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它们既是我们的优势,又是我们的劣势。那么这几个方面我们到底最缺的是哪一块?实际上我感觉还是缺灵魂人物。比如就像郑永年老师与前海研究院,李成老师与CCCW,王辉耀老师与全球化智库等等,实际上这种灵魂人物对智库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领军者,是一个立足点,是一个战略支点,是一个杠杆,它能够撬动很多的东西。我觉得企业智库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说我们对灵魂人物的塑造上不够有力度,长期以来企业智库或者说大部分中国智库在灵魂人物的打造上,是有缺失的,或者说机制还是不够完备的。所以说灵魂人物我觉得是中国智库下一步建设的一个关键。另外,我把对智库建设的一点体会和规律性的认识总结为六化。第一个就是要有全球化思维,就是说在格局上一定是天下胸怀、天下主义的。第二个就是叫差异化定位。比如像我们是能源智库,我们肯定是要围绕能源和围绕企业来做我们的研究。当然中宣部也说,你们的作用要立足能源,但是一定要跳出能源;立足企业,还要跳出企业。第三我觉得叫专业化运营或者专注化运营。实际上央企建立一个真正智库的底子还是比较薄的,它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我们有两个处来专门建设高端智库,full-time的,比如专门做国际化的沟通协调管理,比如专门打磨一些智库报告。第四就是项目化研究,因为最终智库的报告或者研究成果还是依托于你的研究,课题研究和项目这一块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项目你就没有支撑。你突然说我想出一个主题,然后我立马写一个智库报告,可能质量就很难保证。还是要“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第五个就是本土化发展。我觉得还是要立足中国,讲好中国特色的故事。这个也是我们中国特色智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刚才也很多人谈到了,我们不够自由,但中国特色体现的就是党的领导,我想倡导的就是“研究无禁区,出口讲政治”。这是中国特色智库的一个特色。最后一个国际化传播这个方面,刚才很多同行都讲过了,我就不再赘述了。(本文系会上发言整理)
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对最近这10年中国智库发展情况的一些分析和想法。
之前的几位老师讲的都非常好,一些基本的情况我就不多说了,我直接就讲问题。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智库虽然已经发展得比较全面——刚才有专家也说在全世界也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智库群——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智库的研究质量还是有待提高。我这里面说的研究质量其实是什么?其实还是我们中国的社会科学的学术培养还有待提高。虽然很多人说智库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或高校里的研究不是一回事儿,但是其实智库的研究也好,学术研究也好,本质上它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说服人。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智库的研究,它其实没有办法说服决策者。这就好比有些学者发的文章没有办法说服审稿人和期刊的主编,那他就没办法发表;但是中国的智库有时候没有办法说服人,有人反而觉得是政府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智库研究质量不高,政府总说找不到好的智库,而专家总觉得决策不民主,民间智库总是埋怨政府歧视民间智库——其实本质上还是我们中国智库的学术能力有待提高。现在有了新型高端智库试点,同时中宣部也有对于高端智库的复杂而全面的评估,但也引出了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评估背后其实是资源的分配,这种引导导致大而全的智库发展更快,体量越大越好。为什么这么引导?因为人多,然后内参报的数量批示也多,搞大型活动也多;但是与此同时小而精的智库就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排名也会靠后。这其实对我们智库的多元化发展不利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我们非官方的智库。官方背景的智库很多情况下是在大的机构下面的一个部门,所以人员的流动是比较快的;但是非官方的智库大多是一个著名专家出来做一个研究机构,但这样的话其实马上就会遇到机构的传承问题。现在很多的著名的专家已经70多,甚至有80岁了,那么他们如果退出历史舞台以后,新的接班人怎么办?这也是目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也马上就要进入考虑和备选的一个问题:某些比较著名的非官方智库如何去找接班人。最后一个问题在于过于纠结独立性。我们现在有两种态度,第一个是批评中国智库还是不独立,第二个是说中国智库就应该不独立,因为要听党的领导。但是本质上这两个观点都是受到了美国价值观独立性的概念的影响。其实我们中国的智库到底该不该独立,其实要考虑到底独立于谁。如果独立于政府,你又没有什么资金来源的话,就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或者企业所绑架。所以纠结在于到底独立于政府好,还是独立于企业、独立于资本好。我们如果要权衡的话,可能还是独立于资本来的更加好一些。所以我们中国不独立于政府和政党,其实反而是一个更加独立的状态。最后说一下建议,当然我们也要发展更好的决策环境,提高政府决策的咨询体系。我想说更重要的是多元化智库筹集资金的渠道,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经济发展不好,我们很多智库其实发展困难。如何去拓展资源,如何去拓展这种智库的发展资金,这其实是非常大的问题。最后一点还是要推动智库提升国际的影响力,加强二轨外交。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波兰及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谢谢李成教授的邀请。我自己从事智库的建设过程中也有将近10年的领导经历,有一些自己的粗浅经验想跟大家分享。
我们看到近10年来中国高校的智库建设,无论是质和量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但是现在智库的建设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包括在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我是身处于高校,四川大学属于中国内地高校。高校的智库建设和社会智库、我们党政机关的智库建设还有所不同。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高校智库起码要做到4个结合。第一个是和高校的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因为既然在高校做智库建设,那么肯定就有高校的特色,要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同时也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这不只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交叉问题,在综合性大学,事实上可以实现文理工医的交叉。比如我们这个学校有个叫做网络安全学院,它实际和我们的智库建设网络安全这一块紧密相关,可以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同时,正是因为高校有学科齐全、理论资源丰厚的基础,在智库的理论创新这一点,高校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当然在建设过程中,我觉得还是要突出以应用为主导,注意提升我们研究的战略性、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的质量。第二个是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培养智库人才,形成智库团队做好储备。第三个就是要和高校的区位优势和研究特色结合。因为我们知道智库建设以来——刚才几位专家也提到了叫做“一哄而上”——事实上很多学校建智库的基础不是那么扎实或者雄厚,所以一哄而上都要搞大而全的智库,反而就会产生一些质量不高的研究成果。所以我想应该和高校的区位优势和它的研究特色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品牌。那么以我所在四川大学为例,我们这有一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就是中国南亚研究中心,还有大概十几个教育部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市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要有品牌特色的东西。那么这几年来我们做了两个大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一个就是我们中印的高级别二轨对话机制,这个是从17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连续做了5年。还有一个中俄长江伏尔加——一个地方合作的高校联盟和智库联盟,也运行了有6届,效果很好。我觉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尤其在中印、俄三边。第四个就是要和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教育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前一阵子教育部等8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这个文件的印发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高质量建设高校的新型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是智库传播的要领和发展前景。通过和高校的国际化办学以及对外开放紧密结合,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智库的国际影响力。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致力于开创新叙事体系、研发创新工具、建立平衡语境、应对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我们关注科技转型、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经济与金融改革、政治精英与代际更替、中美关系与地缘政治博弈,旨在汇聚多元人才,发出理性声音,搭建沟通桥梁,维护世界和平。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