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杂志 01月27日
假期无聊?过去一年讨喜的书、电影和游戏,我们都给你放在这儿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4年的文化世界丰富多彩,涵盖书籍、电影、综艺等多个领域。从社科、传记、生活指导等各类书籍,到涉及不同主题的影视作品,展现了多样的文化趋势与精神风貌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等书采用人物对立写法,降低理解成本

📚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历程与AI发展进程交织,充满人文关怀

📚行为科学脱单指南探讨约会趋势与痛点

🎬韩综探讨复杂人类与真实社会,嘉宾态度多样

🎬多种影视作品呈现不同文化主题与社会现象

喂饱肚子的是面包和咖啡,喂饱心灵的,则是那些在独处时刻陪伴我们左右的书籍、电影、游戏。虽然现实世界总有平乏和烦恼,但有一些东西,能带我们瞬间穿越时空,去往另一个奇妙世界遨游。

回顾2024年我们读过的书、追过的剧和综艺、玩过的游戏,一定程度上可以感受到,过去一年的文化趋势与精神风向。今年的游戏推荐不多,但视频门类里则出现了具有形式创新性的综艺和视频频道。无论是社科、人物传记、心理学、小说,自我成长仍是书籍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过去一年里,我们在书、影、游戏中,搜集了这些关于知识、爱、个人成长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01

感谢 Ross King

替我打开史料写作新大门

 

#书 · 社会科学《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传奇》

《印象巴黎:印象派的诞生及其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

作者:罗斯·金

译者:冯璇

出品方:甲骨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 年 / 2019 年

在今年的写作实践中,我尝试融入和演绎史料,如《一年一度,打开伦敦》中描写伦敦“千禧巨蛋”的开幕盛况。最初起意,是因为那段时间读了不少社科书,如《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古罗马的日常生活》《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等(全部都很推荐)。哪怕翻译不精,读个几章也能认出作者的文字功夫是否上乘,那些幽默却又精准的描写,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要推荐的是加拿大英裔非虚构小说家罗斯·金(Ross King)。在中国,专攻历史小说体裁的名家并不多,近几年,马伯庸可能算一个。罗斯·金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他身为写作者的一面。《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和《印象巴黎》都同样采用了人物对立的写法,主人公会有一个性格、行事风格迥异的“宿敌”,这大大降低了理解成本。

《印象巴黎》中,“宿敌”的对比写法贯穿了整本书。终生不得志的马奈,因为受到印象派人士尊敬,加上美国暴发户的赏识,一跃成名,而一生辉煌、不断攀登技艺高峰的学院派画家梅索尼埃,却在百年后陷入泥沼,不再受到推崇。这是时代的玩笑。

《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则是一本值得所有建筑师阅读的杰作。作者用相当考究和老练的手法,重现了 15 世纪的佛罗伦萨。主人公是金匠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脚手架和简易起重机,缔造了圣母百花大教堂这一奇迹,让世人承认建筑师这一职业。最后一章提及“致敬心灵手巧的天才”,难免会让人热血沸腾(注:据说 1480 年一本写布鲁内莱斯基的传记也有把人看哭的奇效,我计划试一试)。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老话永远不过时。祝大家能从人类的思想、历史和语言中找到更多力量。

02

“不管那些技术词汇多陌生,我也恳求你在AI时代中有一个角色”

 

#书 · 人物传记

《我看见的世界(The Worlds I See)》

作者:李飞飞

译者:赵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4 年

2024 了,要是不谈点儿 AI 总感觉像是少了点儿什么。

一开始,李飞飞只写了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学回忆录”,但她的好朋友,哲学家、斯坦福 AI 研究院联合主任约翰·埃奇门迪(John Etch Mendy)看了初稿后,建议她重写。他说,很多人都在写关于 AI 的书,但只有李飞飞有一段独特的经历:一个在北京出生,在成都长大,12 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女孩儿,从全家难以维持生计、上课听不懂英语,一步步成长为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工程学院院士,成为那个人尽皆知的“AI 教母”。

感谢这个建议,让我们看到了现在这本书的版本,李飞飞与过去十几年 AI 发展进程相交织的个人成长历程,也是最触动我的地方。从她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个人选择和代际选择之间的冲突和影响。上一代人未曾实现的梦想,与社会价值观的格格不入,以及对自己生命自由度和无限机会的追求,这些都塑造了今天的李飞飞,也是她最独特的特质。

所以,与那些典型的硅谷 AI 角色不同,独特经历与细腻的女性视角,让李飞飞在 AI 领域里的声音和立场也充满感性和人文关怀。

AI 看起来如此复杂,它有 7000 亿个参数,怎么用自己的大脑来理解这么庞大的东西呢?所有那些花哨的词,transformer、生成式、扩散式......它们似乎离每个人都很遥远。

但李飞飞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我不是计算机科学家,也不是斯坦福大学的理科专业;我不做软件工程,我不是在有电脑的家庭长大的。不要被那些时髦的术语吓到,不要迷茫于 AI 时代自己的角色。只要把 AI 当成一个工具,人类不仅是工具的创造者,也是如何使用工具的决策者。去拥抱它,去做那个决策者,做那个让它被正确使用,变得更好的人。

不管是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还是触动人心的个体成长,这都是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03

来看看行为科学家的脱单指南

#书 · 社会科学

《How to Not Die Alone》

作者:Logan Ury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年份:2021 年

作为第一本用行为科学帮人们脱单的书,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科普文。实际上,全书行文流畅、思路较为严谨,作者会紧跟论据来勾起读者兴趣:每章节都有实例与测验来引导读者做约会决策。

作者是块写文章的料。书的开头引导读者做测验,测试自己属于哪种约会趋势(three dating tendencies),我试了一下,基本命中。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三种约会趋势下,大家都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只是期望的维度不一样。她还抓住广大单身用户的痛点,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约会史无前例地难?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当事人存在约会盲点(dating blind spot),不敢迈出约会的第一步。

于是,作者围绕约会 app 的使用、男女约会心态与约会技巧展开探讨,最后聊到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重大决定,包括如何定义关系(DTR)、决定是否往前一步(是否应该分手、如何分手、如何应对心碎时刻),是否要步入婚姻等等,每一个小点都切中心理要害。

最后,附上测试链接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

https://www.loganury.com/quiz

04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书 · 生活指导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作者:菲利帕·佩里

译者:语妍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24 年

只要翻看一下目录,你就知道我为何要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只谈四个问题:如何去爱、如何处理冲突、如何面对变化、如何获得满足感。但这些已基本包含了每个人生活中会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菲利帕·佩里是来自英国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人类从童年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独一无二的信念系统和适应系统,这些系统悄无声息地作用在我们身上,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事、性格发展。随着经验和年纪的增长,幼年形成的系统或许已不再适合长大后的我们,但我们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变化,当问题产生时,也不知道如何调整系统。

在本书中,她通过一封封读者来信,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引导我们去觉察、内观自己,分析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其本质从何而来,去正视我们原本的信念和适应系统,以及系统与现实情况的冲突;再鼓励我们去一点点尝试调整系统,更好地掌控自己和生活。

你可以不按顺序看这本书,只要翻开目录,找到对应你感兴趣的标题章节就可以开始阅读。每章内容不长,简洁又具有指导意义。

菲利帕·佩里并没有在强调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希望你能看见、接纳现在的自己,理解现在的自己那些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如果我们犯错、愤怒,更重要的是找到原因、找到令我们愤怒的核心,搞清楚我们真正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责怪和批评自己。

这是一本每一页都会给予你安慰和力量的书。希望原本已经足够值得被爱的你,能更好的和自己相处,更好地爱自己。

05

和巨蛙一起,“跳”入岭南博物馆!

 

#书 · 小说

《潮汐图》

作者:林棹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2 年

翻看到《潮汐图》第二页时,我直接冒出了一句“这本书非常广东”!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会有粤语方言“跳”出来。比如,作者会用“马骝”表达猴子,用“甲万”表达保险柜,用“猪乸”表达母猪。对于以粤语为母语的我来说,当这些生活粤谚出场,我立刻闻到浓烈的“广东气息”。如果作者没有在粤语环境中生活过,很难在行文中丝滑地穿插方言。这些精确又幽默的词汇引入,足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夫。

当然,粤语并不是《潮汐图》引入的唯一方言。作者还在小说中运用福建话、澳门土语、荷兰话等,这些词汇的使用都精准对应着小说的内容。小说以一只 19 世纪巨蛙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它从广州珠江,到十三行,再到澳门兽舍、西欧海上漂泊的故事。每一种语言的引入均与蛙的经历相关。

能在作者笔下狂欢的,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历史。宏大的岭南历史故事从《潮汐图》中淡去,作者直接把笔触对准 19 世纪的市井。比如,渔货变化无常的珠江渔民、周旋在商人间的十三行工匠、蛙在澳门遇到的岭南动植物。不仅如此,作者还尝试嚼碎岭南历史与博物学知识,融入蛙的一生中。我一边阅读文字,仿佛一边“冲”进蛙的世界里,与其一同游入“活”的岭南风景。

06

最好的果子总在阴影中长成

 

#书 · 诗歌

《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李琬

出品方: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份:2024 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今年 85 岁,是个性情古怪的加拿大老太太。或许你是因为美剧《使女的故事》而知道了这位作家的名字。这部美剧以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为原型,明年将上映第六季最终季。

我当然想推荐阿特伍德奶奶每一个离奇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但这里,我只是想给大家介绍一本她今年出版的诗集。因为一本优秀的诗集,无法用语言被推荐,你唯有去阅读它。感受一个老年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社会议题的思考,感受文字奇妙的张力。

这本诗集里的 57 首诗写于 2008 年到 2019 年间,也可以说是阿特伍德的晚年。即使 80 多岁了,阿特伍德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且在文字中显示出生命的厚重。作为年轻人,我爱听老年人说话,尤其是这样一位可爱的老年人。

07

一本 MOOK 了解台湾地方刊物发展史!

 

#书 · MOOK

《地味手帖 16:地方刊物行不行》

主编:董净玮

出版社:里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3 年

《地味手帖》是台湾第一本关注地方生活形态的 MOOK,从 2020 年 6 月创刊到目前为止一共出版了 17 期。2023 年休刊了近一年。

这期《地味手帖》是休刊改版后出版的第一期,主题是“地方刊物行不行?”,我一向喜欢收集和关注地方刊物,但像这样用整期内容来整理、汇总介绍亚洲某地所有地方刊物的内容,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它成为了我的年度推荐之书——假如你对扎根地方的刊物好奇,那就看看这期 MOOK 吧。

这本书以发展近 20 年的台湾地方刊物为主轴,也辐射关注到了欧洲、香港、日本的地方刊物。仍在出版的、已经停刊的、政府主导的、社区出版的、北部的、南部的......来自不同地方、各有特色的地方刊物以及它们的创作者都有被关注到。虽然不喜欢使用“n 天速成/一本书掌握”等夸张式手法内容营销,但把这期《地味手帖》称之为“一本 MOOK 掌握全台地方刊物情况”,并没有很夸张!

新刊出版之后,《地味手帖》团队也同步在台北、台南、新竹、台中、花莲、澎湖等多地的艺文场所内举行了书中所提到的各类地方刊物的巡回展览。从地方长出来的内容,又为在地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览打破了城市、乡镇、社区的距离与地域限制,让读者们一次性就可以见到出现在书本里的地方刊物。图片来源丨裏路make paths

08

展览以外,注释之间

才是我们的真实生活

《注释档案》的封面,隔壁是用来收纳这一大堆档案的粉色橡皮筋。拍摄 | 李佩欣

#书 · zine

《注释档案(An Archive of Annotations)》

作者:Nicole M. Nepomuceno(Ning-Ning)

出版社:果边出版

出版年份:2024 年

最早碰到这本 zine《注释档案》是在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路过书架时被它封面上的话所吸引:“当有一天,香港人不再惶恐被淹没时,他们可能才会开始更有力地欣赏自身文化中的多样性。” 这句话出自曾任香港艺术中心展览总监的何庆基,在上世纪末的讨论。

时隔两个月再来此地,想起上次没来得及细看的《注释档案》。从存放 zines 的书柜翻出时,我才意识到它仅由一条粉色的橡皮筋绑住,随意得让人没什么负担,就可以翻阅里面的所有东西。

你可以在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翻阅到这本 zine。拍摄 | 李佩欣

彩色纸张和贴纸、回形针夹便利贴、中英夹杂的手写批注...... 这时我才发觉里面更多的是个人化的注释,而非我所期待的严肃论述。里面还夹有一张 1997 年的展览《强势以外:亚洲当代艺术》的邀请函,同样由何庆基写下。

27 年后,这张邀请大家关注在香港扎根的外籍族裔想法等问题的展览文字,被《注释档案》作者 Ning-Ning 从档案馆中拾起,成为她启动对话的边角料。我想,这些展览以外的,由 Ning-Ning 等创作者们添加的个人注释,可比展览本身精彩多了。

想像一下,如果回到这个展览,其中入围的少数族裔艺术家,是由艺术机构精心挑选的对象。而到访参观的观众在联想起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时,除非展览设置互动和交流部分,不然这些故事只会成为游离在展览之外的谈资、背景音,不久就会消散。

但在这本 zine 里,上世纪末何庆基的讲述和展览材料,反而成为了被挑选的一方,主角是 zine 的作者和她们的注释。家族自传、个人档案、便利贴上的关键词、注释和加注…… 它们如此私人,却又如此真实。

至少,我们可以从注释开始,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拍摄 | 李佩欣

09

当咨询公司开始做人物访谈节目

#影 · YouTube 频道

《CEO Moments of Truth》

出品方:BCG 

上线年份:2024 年

在每个品牌都想在自媒体营销矩阵分一杯羹的时代,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也悄然入局。

人们通常对这类高管访问的印象是“无聊平淡”的个人秀或“贩卖”成功学,而 BCG 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施韦泽(Christoph Schweizer)对与来自不同行业的 CEO 展开了一场聊天式提问。比起专业的主持人,施韦泽更像一个朋友,和老友聊着工作中的困惑和心得。节目以受访企业的简单品牌介绍作为开场,进而聚焦到 CEO 所面临的管理难题,比如是否选择并购,或选择怎样的人才帮助公司度过变革时期等,这一套“2W1H”(What、Why、How)的思维设计让访谈内容紧凑且充实。

在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即使是出色的领导者也会面临极度紧张和焦虑的情况,他们坦诚地谈论自己的经历以及如何度过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时刻。正如我们写稿时“写短句总是比写长句更难”,将访谈压缩到短时间内并保持采访深度,同样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创作。

10

韩国真的很无聊?

来看看这档节目找点新思路

#影 · YouTube 频道

《Yessay》

PD:宣荷里、韩敏周

上线年份:2022 年

前不久,《Yessay》第三季宣布完结。作为从创立之初就关注的订阅者,我也借此回顾两年来这档文化艺术节目的转变和成长。《Yessay》并不是一档有着很高播放量或订阅量的节目,就像影片本身的气质一般,如树木般缓缓生长。

初代 PD 金夏恩热爱艺术,曾策划电台节目,邀请演员李清娥担任主播,用听的方式“看”展览。这样的思路沿用至第一季《Yessay》,歌手艺声以旁白和导览员的角色,引导观众走近不同的白盒子,关注韩国当代艺术的此时此刻。

第二季开始,新任 PD 将节目主题从当代艺术引向本地文化,后期与韩国文化厅合作策划系列内容。艺声和整个制作团队都从幕后走到台前,从首尔出发前往地方,探访各具特色的街区、小型空间、咖啡美食、寺庙等等。直观的感受是,节目越来越有趣了,呈现出非常具有“人味”的视角。同时保留下那些“无关紧要”的时刻和感受,偶然的玩笑话,路边的花香,遇见的猫猫狗狗,让节目保持舒适的节奏。

总之,这是一档能同时给出演者、制作团队和订阅者带来治愈和新知的节目,也提供了打开了解韩国的另一种可能。就像艺声所说,他希望每次拍摄都是所有人可以参与进来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工作。

11

韩综中窥见的复杂人类与真实社会

#影 · 综艺

《思想验证区域:The Community》

导演:权成敏

开播日期:2024 年 1 月 26 日

这档综艺让我重拾了对韩国综艺的兴趣。通过它,我发觉到,目前韩综的策划与制作早已到达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在节目开始之前,12 名嘉宾先参与了节目组设计的思想测试。这个思想测试由政治倾向、性别观念、所处阶级和思想开放程度四个维度组成。参演的嘉宾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阶级,有作家、律师、模特、影视自媒体、运动员、军人、议员、秘书......中途还如同现实社会一般加入了从战乱国家迁徙而来的新移民。

令我惊讶的是,在思想测试中观念完全相左的人,有可能彼此赏识结为同盟,而原本测试结果观念倾向相似的人,却可能会彼此质疑。而且尽管所有人原本身处不同阶层,从事不同职业,拥有完全不一致的价值观,但当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讨论议题时,也有可能心平气和认真倾听对方不一样的意见,共同完成合作的任务。

另外,嘉宾在节目中呈现出了对待游戏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生存方法。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种是,不想当然地遵守游戏规则在既有的规则内去获得胜利,而是去寻找游戏规则的漏洞,找到共存而非必须“你死我活”的办法。

看节目时,我就对这部综艺的导演和部分节目嘉宾产生了好奇。意外的是,这档节目在国内大火后,导演和部分嘉宾都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认真地给予了中国观众回应(有截图豆瓣的评价回应,有的使用了中文)。节目在内外都让我感受到了穿越国界的思考和力量,也希望可以等到国内做出这样的节目那一天。:)

12

日本“老公房”又有了新故事

#影 · 电视剧

《住宅区的两人》

导演:松本佳奈

上映年份:2024 年

还记得无印良品看上的日本“老公房”吗?这里又有了新故事。

伴随着二战结束,日本都市重建的过程,“团地”是不可略过的角色。团地曾经代表着现代生活的集合住宅,到了 20 世纪末,却因为建筑物老化等问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拥挤”“老旧”的印象。更要命的是,“团地”里的老龄人口人口不少,这里也一度成为“无缘社会”“孤独死”等社会问题的背景。

“团地”的所有者和管理方 UR 都市机构虽然有政府属性,但到了 2010 年后,也广泛使用市场化的推广手段——或许你看过吉冈里帆和千叶雄大为“团地”代言的广告。他们也与无印良品、宜家一起改造内装,还与佐藤可士和隈研吾合作了“团地的未来 Project”。

“团地”改造开始十多年后,新的故事便发生了。《住宅区的两人》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两位生活在“团地”中的主角与这个社区的日常故事。它乐观地描述了老龄化的社群:两位 50 多岁的女主角,依旧是实打实的年轻人。她们独身、无孩,还没到退休的年纪,却也无稳定工作。在一味向前的环境中,这似乎不可理喻,但到了慢下来的社会,对“旧物”的怀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13

一部绚烂的成长史

#影 · 电视剧

《正年》

导演:郑知仁

上映年份:2024 年

我非常喜欢听盘索里,也喜欢朝鲜传统舞(和......烤五花肉),所以集齐这些关键词的韩剧《正年》一上映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这部剧脱胎于人气网漫《正年》,以 1950 年代朝鲜半岛分裂时期的韩国首都为背景,呈现了电视时代来临前女性国剧(即男角也由女性演绎的盘索里舞台剧)的最后光芒,是一个关于才华、梦想和成长的故事。

我非常欣赏这部剧直面艰难问题的勇气、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以及运用情节表达思考的叙事能力。只要卖鱼少女尹正年(金泰梨饰)开始唱盘索里,她的摊位前就永远聚集着叫好的人群,但剧集不是想当然地将才华描绘成成功的起点。对于成长的各个阶段、各种情境,《正年》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没有天赋的人与有天赋的人的竞争、良性竞争如何拓宽视界、未经打磨的才华的光芒和劣势、大能力与小角色、个人表现欲与团体表现的平衡、过于突出的能力带来的孤立感、恐惧与嫉妒如何阻碍成长、被“一定要进步”的执念逼入死角的人生...... 最后:如果你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才华?

看剧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到《自鸣鼓》《春香传》《双塔传说》等传统剧目以及听到美丽的盘索里《秋月满庭》。

14

一趟父女和解的家庭史旅程

#影 · 喜剧片

《宝藏(Treasure)》

导演:朱丽亚·冯·海因茨(Julia von Heinz)

上映年份: 2024 年

我是在 Berliner Festspiele 巨大的荧幕上看了这部电影。开头时观众总会时不时被父女间的互动逗笑,片尾我安静地哭,但脸部大概已经扭成一团,肩膀抖动,幸好是自己一个人来看的。听到坐前面的德国人哭得用纸巾大声擤鼻涕。擤鼻涕的声音在剧场里此起彼伏。已经有好久没有为一部电影哭成这样了。其中描绘了太多极细腻又彼此纠结缠绕着的情感和冲突,父女间诸多互不理解的点在旅途中逐渐融化。开头觉得是父亲的任性死活不肯坐火车,直到父亲同意陪女儿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狠狠地用脚踩着、碾着当年下火车后他被与妻儿分开的那一平方米铁轨草地,女儿才意识到火车带给父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创伤。集中营生活的细节在场地中随着父亲的切身讲述逐渐浮现,与不合时宜出现的波兰导游的官方述词彼此交错。

更多时候是裹挟在大历史浪潮中,浮现出来的日常而复杂的人与人间的情感。我相信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影片在大屠杀这段每隔一会儿又要被欧洲人拿出来翻炒、拍摄、反思的历史背景之下,既将那些隐匿于边角、很少被讨论的历史问题放到了桌面上摊开给观众;又将不论是否有经历过这段历史,都会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之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就像分开的面粉和水揉成了面团:犹太人在战争前拥有的地产与今日拥有其所有权的波兰人的问题、波兰如今的社会状况、不同代际间的婚恋观、两性关系、丧偶后的哀悼与新的性生活/恋情是否能在道德层面上共存、旅途中短暂但真挚的友谊、父女间看起来相互不耐烦的爱——最后双方相互谅解并理解,父亲从副驾坐到了后排女儿身边……

影片很好地呈现出了这些复杂性:不论是历史事件、人性、人与人还是人与物品/空间/土地之间的关系。

15

当枪口对准镜头

抖动的画面也依然掷地有声

#影 · 纪录片

《唯一的家园(NO OTHER LAND)》

导演:巴西勒·阿德拉(Basel Adra)、

哈姆丹·比拉勒(Hamdan Ballal)

上映年份: 2024 年

柏林电影节场次太少没有抢到票。但看过所有的纪录片简介后,订了最后一天最佳纪录片的 screening,豪赌一把这部应该会拿最佳,默默祈祷这样我就可以看放映了。这是一部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导演联合拍摄的关于加沙地带冲突的纪录片。还想过由于德国政府的官方政治立场,可能拿不到奖,但所幸最后还是没有辜负众望。可惜拿奖之后,这位以色列导演被他的祖国拒之门外了。在纪录片拍摄上并没有什么技巧,但其在冲突前线记录的意义大于技术。冲突奔跑时镜头对着地面的晃动,被军人拖到地上踹依然拿着相机拍,是在用生命去反抗、去夺回属于自己的家园和权利。很有力量和感染力,看完也很想骂人:这个世界和人类怎么会这样……并思索如何成为这样的行动者。但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上,我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和风险吗?历经风雨、失去家园后,依然能有勇气和毅力站出来呐喊吗?

16

“生人也是需要破地狱的”

#影 · 剧情片

《破·地狱》

导演:陈茂贤

上映年份:2024 年

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华语电影,也没试过在一部电影里哭这么多次。也很久很久没有,在看完电影的十二点,站在大街上等叮叮车的时候,迟迟都还陷在戏中的故事里,出不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都觉得乏力。让我想起日本的电影《入殓师》,也是从类似的职业角度切入,不过《破·地狱》则通过破地狱之人的视角,接手的每个案子都折射了不同的社会议题,剧本扎实厚重;除了多个案子的串联,其中每个人物自身的性格、成长线、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也做得饱满。值得一提的是,结尾还看到电影做了残障人士的语音版,香港的包容性还是做得很好啊。

17

历史的车轮总是循环往复

#影 · 剧情片

《首尔之春》

导演:金成洙

上映年份:2023 年

因为最近韩国的政治新闻,又重温了这部在今年年初看过第一遍的电影,像是为我个体的 2024 年增添了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脚注。近几年来,韩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变大,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其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回应。从《熔炉》《出租车司机》到《首尔之春》,每一部电影都不止于电影院里那短短 2 小时本身,而是带来了更长时间维度的讨论,甚至有的还推动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议程。

《首尔之春》以 1970 年代末动摇韩国近现代史的真实事件为基础,详细地展示了在短短几天内爆发的一场军事政变。在社会意义之外,几位实力派演员在电影中都展现了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快节奏而精密的故事情节也会让整个观影过程十分过瘾。

18

Love is Love

#影 · 爱情片

《LOVE,SIMON》

导演:格里格·伯兰蒂

上映年份:2008 年

我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朋友在 KTV 唱了这部电影的插曲《Strawberries & Cigarettes》。我边听朋友用温柔慵懒的声音轻轻哼唱着歌词,边看着屏幕里播放的电影切片,关于一个男孩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不同画面,以及他一个人在家里、学校的样子。电影的画面都发生在日常场景里,在暖黄色调下,看起来一切都很平静、美好。

回家后,我立刻就搜索了这部电影,一个人在昏暗的房间里看完,直至这首插曲再次在电影里响起。我确信自己会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反复和朋友推荐这部电影以及这首歌。

故事很简单,西蒙在十七岁时,发觉自己遇到了情感问题,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去爱且能否被爱。这些爱包括和伴侣间的爱情、和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和家人之间的亲情。恐惧和焦虑迫使他曾用不少错误方式去表达爱,也因此受伤、伤害他人,闹出笑话。可他也在一直学习如何去爱,如何正确表达爱,最终也在周围的支持和鼓励下,登上了摩天轮,找到了爱。

“Love is Love”,这部电影把日常生活里爱与被爱的小细节放大,只想告诉你,爱就只是爱,不需要任何限定和附加条件。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开心和快乐,希望你只用做你自己。

西蒙只要是西蒙就够了,因为我们 Love Simon。

游戏

19

说好的游戏机制简单

为什么一年了我还没通关?

#游戏

《茶杯头》

作者:Studio MDHR

发行年份:2019 年 4 月 18 日

发行平台:Nintendo Switch

因为懒得记复杂的技能参数属性,也不喜欢强对抗游戏引发的冲突,我很少为游戏花时间。但今年,我意外地被两只杯子的命运狠狠折磨——“茶杯头和马克杯头赌钱失败,被迫要为魔鬼卖命还债。”自从入手了 Switch 版《茶杯头》,这个游戏废柴也能直接上手的横版动作闯关游戏,我就陷入了根本打不过关的惨死循环。

游戏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一对兄弟,加拿大 Moldenhauer 一家的 Chad 和 Jared,在工作之余,重拾童年理想,自学二维动画、游戏平台开发。从一开始,他们就确定要做双人游戏,比如《魂斗罗》那种小时候玩的射击游戏。在早期原型创作时,他们把概念设计里的美术资源换成迪士尼老动画片的剧照,拿给朋友们看,发现这就是他们想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卡通风格。

你会在这个游戏里看到贝蒂小姐、小狗宾宝这些美国费雪兄弟工作室设计的经典动画角色的影子。迪士尼工作室早年推出的糊涂交响乐系列动画短片《Silly Symphony》也给《茶杯头》带来了游戏背景设计与配乐设置方面的灵感,游戏原创的爵士风格配乐也值得一听。 即便后来招募了团队,兄弟俩还是坚持了传统手绘,这也意味着他们在游戏美工上花费了更长时间。

游戏机制和剧情并不复杂,但每隔两分钟,我扮演的角色又会再次变成地狱油锅上一团灰色的冤魂。我以为是自己一以贯之地不擅长操作,直到网上冲浪找攻略时,才发现不少玩家也在哀嚎。尽管如此,发布至今,《茶杯头》在 steam 平台上的总体好评率还是达到了 96%。

总之,和你的朋友一起试试吧,祝你们“大获成功”!(等你抵达胜利页面,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书籍 电影 综艺 文化 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