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在距离地球16万公里的遥远太空记录到“太空合声”。这种合声波是地球磁场受宇宙带电粒子扰动激发的电磁波,频率特征类似鸟鸣合声。此前认为合声波只在近地磁场区域出现,此次发现突破了这一认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数据,揭示了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是合声波产生的原因。此次观测到的合声波频率处于人耳可听范围,转为音频后可被人类听到。该发现被《自然》评价为“惊奇区域的惊奇发现”,将极大提高空间天气预测能力。
📡首次发现: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在距离地球超过16万公里的遥远太空记录到合声波,突破了以往认为合声波只存在于近地磁场的认知。
🎵合声波本质:合声波是地球磁场受宇宙带电粒子等扰动激发的电磁波,其频率特征类似于清晨鸟儿的合声,属于太空中幅值最强的电磁波动之一。
🔬成因揭秘:通过分析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数据,研究团队揭示了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是遥远太空合声波产生的原因。
👂可听见的声音:观测到的合声波频率低于100赫兹,处于人耳可听范围,转换为音频后,人类可以听到这段“太空合声”。
快科技1月24日消息,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在1月23日正式出版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首次记录到遥远的“太空合声”。
据介绍,地球的磁场深入太空,磁力线受到宇宙空间带电粒子等扰动时,会激发出电磁波,其频率特征类似清晨鸟儿齐鸣合声,科学界称之为合声波。
合声波是太空中幅值最强的电磁波动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但过去通常认为,它只会出现在靠近地球的偶极磁场区域。
中国科学家领衔、美国和瑞典同行参加的国际团队,分析了国际地球磁层多尺度卫星(MMS)多年来收集的海量数据,首次在距离地球超过16万公里的遥远太空发现了合声波,并给出了非线性波动-粒子相互作用是这种合声波发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此次观测到合声波频率,还不到100赫兹,处于人耳能够接收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因此转为音频输出后,就得到了一段能被我们听见的“太空合声”。
《自然》评价称,这是在一个惊奇区域的惊奇发现,将极大提高空间天气的预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