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与你同在的 2025-01-22 18:45 北京
44 家入榜,硬科技成主角。
Z Talk 是真格分享认知的栏目。
2024 年,全球共有 145 家公司跻身独角兽。本期内容,真格基金对中国 44 家新晋独角兽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与复盘。获取完整版 PDF 报告,请前往文末下载或点击「阅读原文」。
全球新晋独角兽纵观
2024 年,全球共有 145 家公司成为新晋独角兽。从数量上来看,美国排名第一,共 72 家。中国第二,共 44 家 [1]。
相较 2023 年全球新晋的 100 家独角兽企业,2024 年在数据量上有显著回升。
美国占据近半席位,以 72 家新晋独角兽领跑全球,其中 1/3 为生成式 AI 相关公司。其中,不乏诸多活跃于大众视野的明星面孔,如马斯克的 xAI、李飞飞的 World Labs、Ilya 的 Safe Superintelligence 等,估值均在去年超过了 10 亿美元。
中国以 44 家新晋独角兽位于第二,占全球 31%。芯片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硬科技占据中国新晋独角兽半壁江山,而美国 70% 的新晋独角兽均为软件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晋独角兽中有 4 家由 90 后创立:月之暗面杨植麟、妙盈科技涂鉴彧、宇树科技王兴兴、利氪科技惠志峰。其中,月之暗面、妙盈科技均为真格天使投资项目。
出生于 1993 年的杨植麟是新晋独角兽创始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月之暗面也是 2024 年所有创业公司独角兽之中估值最高的一家,为 33 亿美元。
图 1 - 中美新晋独角兽及生成式 AI 独角兽
中美之外,生成式 AI 独角兽在世界各地强势崛起。
2023 年,法国的 Mistral AI 成为欧洲 AI 领域的一匹黑马。2024 年,日本的 Sakana AI 和印度的 Krutrim 也凭借本土大语言模型,成为所在国家的首个 AI 独角兽。与此同时,法国代码助手公司 Poolside 和以色列边缘 AI 芯片公司 Hailo 也跻身独角兽行列。全球 AI 竞争格局愈发多元化。
图 2 - 世界各国生成式 AI 独角兽
中国独角兽在企业性质上也呈现多元的特点,政企市场共进。
国资背景独角兽共 10 家,以麒麟软件、中车半导为代表,在芯片、新能源等「硬卡替」领域引领行业发展
大企业孵化的独角兽共 9 家,包括字节旗下的懂车帝、华为旗下的引望智能、阳光电源子公司阳光新能源等明星企业
混合所有企业共 5 家,以聚变新能、醇氢科技为代表
获得外部融资的创业公司(后文简称「创业公司」)占 20 席
从公司创立到成长为独角兽,美国创业公司平均需要 5.9 年,而中国创业公司需要 7.2 年。
这一差异主要来源于初创阶段融资速度。美国创业公司平均仅需 1.9 年即可获得首轮融资,而中国创业公司则需要 3.3 年。活跃开放的早期投资生态系统是独角兽企业诞生与加速成长的土壤。
图3 - 独角兽企业性质分布与成长周期
独角兽背后的中国创业者
坚持「投人哲学」,真格基金曾提出创业者的四象限理论——把创业人群划分为「技术派」、「老司机」、「操盘手」、「小天才」。
2024 年,中国 44 家新晋独角兽背后的创始人们也展现了这些共同特点 [2]:
43% 的创始人为「技术派」。他们多为高校研究员、教授,或长期从事尖端技术研发,代表着全国乃至全球最高的技术水平。例如,思朗科技(国产自主处理器内核研发商)创始人王东琳曾担任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创业后成功研发高性能领域微处理器 MaPU。
33% 的创始人为「老司机」。他们作为连续创业者,拥有极其丰富的创业经验,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时间中积累复利。例如,峰飞航空(eVTOL 研发商)创始人田瑜曾创立消费级无人机企业昊翔 Yuneec ,获英特尔投资 6000 万美元。
33% 的创始人为「操盘手」。他们在大型企业担任过高管要职,曾从 0 到 1 领导出关键业务,后从公司高管转型创业。例如,苇渡科技(新能源智能重卡)创始人韩文曾任智加科技 CFO。
从估值和成长周期来看,「老司机」即连续创业者往往更擅长打造高速增长的公司。这类企业平均仅用 4.7 年就能跻身独角兽行列,平均估值达 15 亿美元。首次创业的创始人则耗时 8.5 年,平均估值为 13 亿美元。
独角兽中也不乏年轻的屠龙者。2024 年,我们见证 4 位 90 后「小天才」创始人的企业跻身独角兽。在偏爱年轻人的新技术浪潮中,他们打造了最高估值的独角兽—— 4 家公司平均估值高达 16.8 亿美元,高于整体均值 13.5 亿美元。
月之暗面的杨植麟是国内顶尖的 AI 研究者,是 Transformer-XL 与 XLNet 等重量级论文的第一作者。在他的带领下,Kimi 一直保持着 AI 大模型前沿的位置,因独特的长文本处理能力备受瞩目。1993 年出生的杨植麟是新晋独角兽中最年轻的创始人,而月之暗面成立不到两年,已迅速成长为去年最高估值的创业公司独角兽。
妙盈科技的涂鉴彧在多家金融机构和创业公司工作后,出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科技向善的坚持,选择在 AI+ESG 方向创业。目前,妙盈已为合计管理资产规模超过 15 万亿美元的多个全球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提供大中华以及东南亚地区企业可持续发展数据。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从初中就开始自己手工做了遥控车、模型船、航模飞机、显微镜等,大学时做了桌面人形机器人、全自由度高性能四足机器人 XDog 等。2015 年,王兴兴带着硕士期间研发的机器人参赛,赚到了几万块钱,这也成为了创立宇树科技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利氪科技的惠志峰在博世和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工作期间,发现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必需技术。然而线控底盘技术却长期掌握在国际零部件巨头手中,因而他投身创业,推动国产自主可控线控底盘的研发。
图 4 - 2024 新晋独角兽创始人背景
无论是有极丰富创业带队经验的「老司机」;还是 90 年代下海经商默默耕耘二十余载的「操盘手」;大学宿舍里看似不务正业探索技术的「小天才」;放下教案走出实验室,以专业所长切入市场的「技术派」——每一个故事都诠释着中国创业者的坚韧与创造力。
中国新晋独角兽行业分布
从行业来看,20 家获得外部融资的创业公司中,代表「硬科技」的高端制造业占据过半,主要业务方向为芯片半导体及新一代工业自主可控软件。
3 家独角兽公司位于新能源车赛道。除了这 3 家直接生产新能源车及零部件的公司之外,另有 2 家独角兽公司在仓储及低空场景中落地了自动驾驶技术。
图 5 - 领域分布图及自动驾驶技术相关项目汇总图
3 家独角兽业务为企业服务软件,其中 2 家专注工业设计软件。反观美国独角兽中,企业服务软件则以网络安全、云服务、营销工具为主,这也凸显了中美软件产业生态的差异性。
随着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阶跃星辰跻身独角兽阵营,国内大模型「六小龙」已全部实现独角兽跃升。
这两家 AI 大模型公司平均估值高达 26 亿美元,均仅成立一年后便成为独角兽。而 20 家创业公司整体从创立到成为独角兽平均需 7 年,企业服务软件类项目的成长周期更长达 12 年。
AI 大模型公司在估值和成长上的飞速领跑也印证了过去一年生成式 AI 的热度。虽然目前暂未有中国生成式 AI 应用公司跻身独角兽,但我们相信随着 AI 应用和 Agent 的蓬勃发展,未来会诞生更多编程、教育、搜索、创造力等场景的生成式 AI 独角兽公司。
真格基金全力重仓拥有满腔热情与创新想法的早期创业者,期待与更多公司在独角兽成长之路上同行。如果你有好的创业想法,欢迎和我们聊聊 dream@zhenfund.com
获取完整版「2024 年中国新晋独角兽研究报告」,可于下方下载 PDF 或点击「阅读全文」。
数据源:美国为 PitchBook + TechCrunch,中国为 PitchBook + IT 桔子,其他国家为 PitchBook
[1] 中国新晋独角兽数据中,DeepWay 不属于 2024 年上榜周期、大连新达盟为万达科技为解决上市对赌问题而注资的公司,因此在本次独角兽分析中不计入这两家公司
[2] 部分创始人有复合背景,此处按多标签处理,故比例加总大于 100%,具体标签划分请见完整版 PDF 报告
信息整理|Xinyen、Manlu、Yishuai
报告撰写|Leah、Cianna、Bonnie
编辑|Wendi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