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医疗设备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巨头加大投资力度。2025年1月,西门子医疗宣布投资逾10亿元在深圳建设研发制造基地,与此同时,GE医疗也在成都挂牌精准医疗国产化实践基地。两大行业巨头的战略布局虽各有侧重,但背后折射出的驱动力值得深入探讨。
深圳与成都:城市战略各展所长
1. 深圳: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优势
深圳作为中国创新之都,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基础和成熟的产业链,成为吸引全球医疗设备企业的重要区域。西门子医疗新基地选址于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不仅体现了对大湾区创新资源的认可,也凸显了深圳在国际化医疗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新基地将引入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技术,并实现“双址运营”模式,与其2002年建成的基地形成联动。这种扩展不仅是企业规模的简单放大,更是对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力的提升。在政策层面,中国近期的大规模医疗设备更新计划也为深圳这样拥有完整产业生态的城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奠基仪式。
2. 成都:西部枢纽与国产化先锋
相比深圳,成都更多地展现了其西部枢纽的优势。GE医疗精准医疗国产化实践基地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这不仅是GE医疗在中国西部的首次大规模布局,也是其推动国产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GE医疗的成都基地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的高效运作模式,其背后依赖于成都市政府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政策支持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全球市场联动效应。基地的核医学回旋加速器产线,标志着西部高端医疗设备从无到有的突破,为进一步带动西部医疗设备产业链升级奠定了基础。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两巨头为何此时竞相押注中国?
1. 人口老龄化与健康需求增长
中国正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老龄人口带来的医疗需求激增。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指出,中国市场因基数大和健康意识提升而充满潜力,这为高端医疗设备提供了长期增长空间。
2. 政策红利加持
2024年发布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医疗设备投资规模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中国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加快了大型设备的招标采购节奏,为医疗设备巨头创造了更多商机。
3. 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
西门子与GE分别选择深圳和成都,不仅仅是城市特色的差异,更是企业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运营的双重考量。深圳作为国际化创新中心,更适合全球研发制造协同,而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则为GE医疗构建本土供应链生态圈提供了最佳落地条件。
GE、西门子和飞利浦是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跨国三巨头,简称“GPS”,占据全球70%的市场。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域,他们更是占据了我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技术与生态驱动企业发展
西门子在深圳的布局以DryCool技术为代表,将引领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设备的创新。而GE医疗在成都的精准医疗产业化实践,则将核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作为突破口。两者都反映了国际巨头在技术创新上的深耕。
GE医疗致力于打造“供应链生态圈”,通过成都基地的本地化生产辐射全球市场;西门子则通过“双址运营”提升产业链弹性与效率。两者的努力不仅是单一企业发展的考量,也推动了中国医疗产业生态的整体升级。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西门子深圳基地的绿色技术应用体现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而GE医疗通过与本土供应商的合作,推动了高端制造的国产化,展现出共赢发展的理念。
全球竞争中的“中国机会”
西门子与GE分别押注深圳和成都,不仅是对中国市场潜力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全球医疗产业未来趋势的回应。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交汇,为国际医疗设备巨头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这场背后的竞逐不仅是资本与技术的较量,更是对中国医疗产业升级与高端制造未来的深度参与与赋能。西门子和GE,谁将在这场市场与创新的赛道上拔得头筹?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坤少说”,作者:坤少,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