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 2025-01-21 12:05 浙江
从人才下海热到回归热,AI行业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 。
从人才下海热到回归热,AI行业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 。
2016年,AI之风刚刚兴起,国内创业热情空前,并涌现出了多家AI明星公司,他们动辄融资过亿,估值更是一路高涨。据公开资料记载,2016年—2018年间,AI行业的投融资事件多达两千多起,融资金额也再创新高,多达2500亿元。而资本的流向往往也决定了顶级人才的流向。
科技巨头们使尽浑身解数抢夺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如百度的“少帅计划”,阿里巴巴的达摩院、Facebook的FAIR等。
然而,这种繁荣景象并未持续太久。
自2019年AI行业步入寒冬以来,一些大厂中的明星科学家纷纷“出走”。
而,随着2023年和2024年大模型、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这股热潮似乎又将高校的科学家们吸引回了产业界,呈现出新一轮的 “回归潮” 态势。
由此可见,AI行业周期的变动,牵引着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人才流动,基于此,我们决定对这场AI界的 “人才大迁徙” 进行简要回顾。
何恺明,一个如今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领域几乎无人不知的名字。
2003年,何恺明以标准分 900 分成为了广东省“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录取。博士师从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博士毕业后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2016 年加入 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
何恺明的研究曾数次得奖。2009 年,汤晓鸥教授、孙剑博士和当时博士研究生在读的何恺明共同完成的论文《基于暗原色的单一图像去雾技术》拿到了国际计算机视觉顶会 CVPR 的最佳论文奖,也是该会议创办二十五年来首次有亚洲学者获得最高奖项。
2016 年,何恺明凭借 ResNet 再获 CVPR 最佳论文奖,此外,他还有一篇论文进入了 CVPR2021 最佳论文的候选。何恺明还因为 Mask R-CNN 获得过 ICCV 2017 的最佳论文(Marr Prize),同时也参与了当年最佳学生论文的研究。
2022年,年仅39岁的他力压全球25万名科学家,位居全世界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的首位。他的90篇论文,全球引用次数超过24万,被网友称为“AI大神”。
2024 年离开 Facebook 研究院,2024年,何恺明正式回归学界,加入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职。
李磊,作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是ACM班的第一届学生。此后,李磊获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其后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李磊先后短期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2014年加入百度美国深度学习实验室,成为百度“少帅科学家”的一员。
2016年,字节跳动成立AI实验室,先后挖来李磊、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马维英、前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李航等人。
2017年12月,字节跳动AI实验室凭借“互联网信息摘要与机器写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这其中,不乏李磊的功劳。
2021年8月,李磊离职,入职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任助理教授。
马维英,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曾入选TOP100的产业科学家,全球排名86,在世界级会议和学报上发表过逾270篇论文。
1990年,马维英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其负责开发的互联网图像检索系统Netra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图像检索系统之一。
1997年工作后,先是加入美国惠普实验室,从事多媒体自适应传输和移动因特网的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的研究。之后,于2001年正式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一做就是16年。
2017年2月,加入字节跳动,出任副总裁,管理AI实验室。
2020年7月,字节跳动副总裁、AI实验室主任马维英离职,选择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李飞飞,被誉为“AI教母”,她是全球研究AI领域的标志性人物,长期主导着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而她带出的学生军团,正成为全球AI界的中流砥柱。
她在18岁时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后又考取加州理工学院,攻读AI和计算神经科学方向的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后,李飞飞进入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工作,2012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任职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斯坦福视觉实验室、丰田汽车-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她的专业领域是电脑视觉和认知神经科学。
李飞飞学术成就极高,至今已在《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神经科学期刊》等多个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并创立图像数据库ImageNet,训练用于图片分类的深度神经网络,利用计算机识别数千万张图片。
2016年11月,李飞飞加入谷歌,担任谷歌云AI/ML首席科学家。
2016年,李飞飞宣布加入谷歌。两年后的2018年,她宣布离职,重返斯坦福大学任教。目前,李飞飞已成为美国三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8年,李飞飞开始将机器学习和机械臂结合起来,踏足具身智能领域。
2024年1月,李飞飞带领着23位名校高材生,下场创业成立World Labs,直指人工智能领域最难解决的问题——空间智能。
吴恩达,被外界称为「人工智能界的标杆」。
出生于1976年的吴恩达是AI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最权威学者之一,也是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1997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200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工作,曾任斯坦福AI实验室主任。
2010年,时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的吴恩达加入谷歌;2014年5月,加入百度,负责“百度大脑”计划,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
2017年3月,吴恩达宣布从百度辞职,担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客座教授。
2024年4月,在离开百度7年后,吴恩达大厂“再就业”,加入亚马逊董事会,帮其实现AI大志。
张亚勤,于1978年(时年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获电子工程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他被授予IEEE Fellow,成为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的最年轻科学家。
张亚勤曾在微软公司工作近16年,先后任微软中国董事长、微软移动和嵌入式业务全球副总裁。他于2014年9月加盟百度公司担任总裁,并于2019年10月从百度退休。
2019年12月,张亚勤正式加盟清华大学,受聘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目前,张亚勤已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
沈向洋,被称为是“美国硅谷圈最有权势的中国人”。
198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就读香港大学获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1996年获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加入微软研究院。
为微软效力的23年间,沈向洋历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全球执行副总裁。此外,他还获得美国双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作为曾任微软职位最高的华人高管,沈向洋于2019年11月宣布离开微软。2020年3月,他成为清华大学首位线上受聘的教授。同年8月,受聘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0年5月,沈向洋以个人名义投资美国本地智能新闻平台 News Break,并出任董事长。
张潼,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系学士,拥有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IBM研究院研究员、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2013年9月,张潼加入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大数据实验(BDL)主任。2017年3月23日,张潼加入腾讯,是腾讯AI Lab第一负责人。
2019年初,张潼从腾讯离职,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和数学系任教,并加盟创新工场,兼任科研合伙人。
作为 IT 业界的“黄埔军校”,MSRA培养出了张亚勤、沈向洋、汤晓鸥、马毅、王井东等数十位AI大牛,这些人的影响力足以撼动中国科技圈的半壁江山。只可惜,如今这些大牛已经悉数离开。
曾文军是清华大学电子系1985级校友、IEEE Fellow,曾在密苏里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大,天津大学等多所学校担任博士生导师,担任过多个IEEE期刊和杂志的副主编,多个IEEE国际会议 (如ICME 2018、ICIP 2017等) 的大会共同主席或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
于2014年加入MSRA,从事计算机视觉、图形与多媒体、安全与隐私等方面的研究,负责通过视频分析和理解的研发,为微软云平台Azure 、Office、Dynamics以及Windows Machine Learning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在MSRA期间,曾文军带领着团队在ICCV/CVPR/AAAI等国际顶会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譬如,他们提出的单摄像头多目标跟踪算法 FairMOT,多摄像头多人三维姿态估计算法 VoxelPose ,在多个测试数据集上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2021年9月,曾文军离职,加盟清华校友、中国芯片首富捐资的“东方理工大学”。
漆远,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博士,人工智能实验室博士后,曾是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终身副教授。
2014 年,漆远加入阿里,担任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副总,2015年加入蚂蚁金服公司,创建并统领蚂蚁金服人工智能团队,担任蚂蚁金服公司首席数据科学家。
2021年11月,蚂蚁金服原副总裁兼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正式加盟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浩清教授及复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2022年,漆远成立无限光年。据了解,无限光年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人包括阿里云、启明创投等头部投资机构。
除上述介绍到的十位之外,还有很多AI行业的大牛也纷纷从大厂离职,例如:
林元庆:2017年9月,前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离职。吴恩达之后,林元庆成为百度研究院另一位离开的院长级成员。离职后,林元庆创立Aibee,仅天使轮就拿了1.65亿!
何晓飞:前滴滴研究院创始院长何晓飞在2017年初从滴滴离职,随后创办了飞步科技,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
叶杰平:2020年10月,原滴滴出行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叶杰平确认离职,宣布正式加入链家旗下大居住领域平台贝壳找房,任贝壳技术副总裁、首席科学家。
贾佳亚:2019年11月,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贾佳亚教授确认离职,重返学术界,回归香港中文大学。2020年2月,贾佳亚离开腾讯优图实验室,创立AI公司思谋科技获 Pre-A 轮融资。
代季峰:2022年7月,代季峰从商汤科技离职,回归学术界。他在学术兼职方面担任IJCV的编委会成员和AAAI 2018的高级程序委员,也担任过CVPR、ICCV、ECCV、ICLR等会议和TPAMI、IJCV、CVIU、TIP、TMM等期刊的审稿人,目前研究重点是用于高级视觉的深度学习。
......
#结语 #
科学家逃离与回归的“迁徙”故事,依旧在继续。
这些明星科学家们的转业之路,也昭示着AI领域的发展趋势。
原腾讯AI Lab主任张瞳在被问及为什么回归学术界时,他回答:“我最关心的是10年以后, AI能够在技术理论等方面实现重大的突破,并且自己能够在整个学术研究上有更多的贡献。”
而随着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兴风口不断涌现,不仅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重新点燃了部分已回归高校的科学家们的创业热情,促使他们再度踏入职场,投身于这些充满潜力的新领域。
比如,李飞飞成立的World Labs,直指人工智能领域最难解决的问题——空间智能;
贾佳亚则创立了一个以AI视觉技术切入智能制造行业的公司——的思谋科技,其目的是通过先进的视觉AI技术,为不同制造业中复杂各异的应用场景提供商业化解决方案。
择“可信大模型”作为创业方向的漆远,在复旦大学担任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浩清特聘教授的同时,创立了“无限光年”。
古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亦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产学研一体化是技术从诞生到广泛应用重要的背后推手,缺一不可。
毫无疑问,AI行业周期的变动,正牵引着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人才流动。
不知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目前正身处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