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AI模型为核心的应用将在2025年重新定义各个应用领域。」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展望2025年AI行业趋势时如是说道,在他看来,相比于前一年微软更多在忙于将AI应用在公司内部,今年才是将AI能力向外扩张的关键拐点。
虽然这波AI热潮开启至今才不到短短两年,但在大量资本的倾注下,这个行业的发展进程被大大压缩了。2023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时,大部分科技公司还处于观望状态,但到了2024年,竞争的主旋律就快速演变成基础模型的卷王大赛。而随着模型能力提升速度在2024年下半年逐渐放缓后,这场竞赛的参与者们发现,残酷的淘汰赛比想象中来的更早——当模型能力拉不开差距后,只有那些积累了足够多用户且这些用户愿意为此付费的产品才有资格活下来。
在这个背景下,科技公司们不约而同的执行起两个动作。一方面,投流买量成为了最近半年来各家公司竞争的常态化手段,月之暗面的Kimi、字节跳动的豆包都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将产品月活提升到接近破亿。另一方面,那些特别适合落地AI应用的场景成为了新焦点,例如曾被视作百度AI核心产品的文心一言在战略地位上已经落后于后起之秀百度文库。
不过,在各种新兴AI应用争夺用户的乱战之中,一个鲜少被提及的玩家正在默默领跑。根据易观分析最新数据显示,阿里旗下的夸克以7102万的月活跃用户量位居移动端AI应用榜首,超过了豆包、百度文库和Kimi。
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黏性指标。据量子位智库数据统计,夸克的三日留存率超过40%,相比之下,同期市场上备受瞩目的豆包和Kimi智能助手的留存率约为25%。而从累计下载量来看,截至2024年底,夸克突破3.7亿,而被视为增长最快的豆包也仅有2亿下载量。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用户对夸克产品的实际认可。
夸克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2021年,当时夸克刚刚独立成为智能信息事业群的一份子,由UC事业部原总经理吴嘉兼任部门负责人。吴嘉将夸克的业务重心聚焦在年轻人最常用的学习与办公两大场景,先挖用户需求,再用AI能力和一系列智能工具去彻底吃透这些需求。
例如当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家上网课时,如何更好地学习就成了一个很迫切的需求;于是夸克学习团队先后升级“AI搜题”产品,扩大内容资料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更不用说,夸克每年都会升级的高考-智能志愿工具等拳头产品,打造了学习场景中的信息服务全链路体验。此外在办公场景下,夸克也基于AI能力,从摄像头扫描文字这个垂直场景出发,相继推出了提取文字、表格、去除笔迹、证件扫描、文档格式转换等一系列链路上的相关功能。
夸克的很多功能都是围绕搜索展开的,于是截至2022年,夸克形成了一个以AI搜索为核心,并拥有众多场景化工具的综合应用,服务用户数千万,2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一半。而这些积累,恰好成为了夸克在落地AI过程中最好的养分。
与大多数团队优先模仿ChatGPT去打造通用型AI助手不同,夸克采取了更为务实的路径——将AI能力嵌入到产品的每个环节并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从最初的AI搜题,到高考报考咨询,再到智能办公辅助,夸克的产品演进始终围绕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展开。
这从夸克团队在过去一年多的产品更新上就可以看出来,2024年1月推出把办公场景下的「AI听记」「AI PPT」,6月成为行业中首家推出高考AI搜索的产品。随后,夸克在移动端发布“超级搜索框”,推出全新PC端等等,完成了更加完整的AI产品线布局。
AI时代来临,夸克作为AI应用中的生产力工具,与豆包形成了领跑的态势。一方面,从多个榜单中不难看出,夸克和豆包已经处在断层式领先的身位中,这让市场看到了超级应用出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夸克和豆包都同属互联网大厂推出的C端AI应用,他们对用户和AI的理解、决心、认知等方面能持续迭代和创造好产品。
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层面来看,夸克的地位愈发重要。在当前AI领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夸克的成功让阿里AI to C看到了未来的机会和希望。这一点从人事安排上可见端倪: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已将精力重新聚焦到夸克等AI产品上。
一个多月前,阿里将通义产品团队由阿里云转入智能信息事业群,本周三又有消息称,阿里又将唯一的AI硬件业务天猫精灵也并入进来。这种安排字节跳动在2023年选择成立了独立的Seed与Flow团队来专门负责大模型的技术与应用研发类似,不仅体现了对夸克现有团队能力的认可,更显示出阿里希望在AI赛道上形成合力的意图。
在追寻生成式AI时代超级应用的过程中,各个公司已然形成了两条不同路线,前者是以ChatGPT和豆包为代表的All In One(多合一),用一个超级AI解决所有问题,后者就是以夸克为代表的AI in All,让AI分散到不同工具中去帮助用户。
1月15日,夸克升级品牌Slogan,由原来的「高效生活拍档」进化成「2亿人的AI全能助手」。当AI应用逐渐成为科技大厂的下一个战场时,夸克抢滩登陆的战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