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心血来潮在街上和jr们吹水,手一抖回复说要来分享一些公务员面试的经历和经验。
但我深知街上藏龙又卧虎,满地985,各个高富帅,赛过吴彦祖,年薪三十万,买菜开卡宴,28有28,提肛很熟练。
于是和我的恩师以及两位面试第一的考友聊了聊,斗胆写了一些个人经验与感悟。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总结四点公考面试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反复打磨自己写分论点的能力:会写分论点和不会写分论点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你如果你会写分论点,那么你永远不用担心会陷入模板化的套路,这点有人会说申论好的自然有优势,但其实学面试会反哺申论,申论也会有助于面试,这是一个相通的知识体系。举个例子:要你围绕:“紧扣新矛盾,满足新期待”这个主题,如果你知道紧扣新矛盾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扣新矛盾要牢牢抓住民生这个第一重点,紧扣新矛盾要牢牢抓住平衡这个第一基础,你的面试分数会非常的高,因为你真的弄懂弄透了,相反这些知识也是可以迁移到某些其它主题的,搬得时候要贴切就可以。
二、反复打磨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局部而言:你会看到他不仅写了三个分论点,还一眼看透了事物的重心、本质、关键、核心等等是什么,然后加上一两句无关痛痒的美句。对整体而言:分析原因的时候你有层次,你能从表面分析它的原因到底是一个监管部门的失职、还是某一社会主体的失责、还是一个文化传统的禁锢,从深层次分析它的原理,到底是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还是监管与服务的错位,又或者是能力与发展的不匹配等等等等,从更深层次到底是马哲理论中的什么关系、是管理学当中的什么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什么假象等等等。这些平时有积累,上考场真的就没那么累。
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认知力,如果你每次都能把握的准,你上考场也绝对就是高分,但是很多老师也无能为力,因为这些东西很有可能需要老师额外阅读大量的书籍,不可强求,但是我们年轻人应该自己去追求。
举个例子:对于网络吃播现象,浪费食物现象,怎么看。分析原因:表面上看,网络吃播博主节约意识落后,责任心不强。但是往大了看,网红吃播的事物浪费现象其实在社会中很普遍,普遍到网红主播都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错误和不良价值观的引导。更深层次来看,其实这类现象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是粮食发展过程中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不平衡问题导致的,粮食的供给能力过剩,质量不高,导致浪费粮食的成本会变得很低。当然还可以再拔高,举这个例子,其实解释了有些考生为什么没有怎么培训,但是人家能抓住重点,你学了很多套路,上了考场还是懵逼被翻的窘境,就是认识问题深不深刻,内容是重于形式的。
三、反复打磨自己搭建框架的能力:框架是结构化的一种体现,就是考察的是你思考问题的逻辑,这个逻辑我相信大家上过高中就有,很多老师会说:先谈一谈影响,再谈一谈原因,最后落实一点对策,对策你可以从zf、社会、企业等等。我个人觉得无论是申论文章,还是面试答案,谈对策千万不要zf、企业、社会,看似很宏观,其实很被动。你谈了三点,全是空洞的废话。你积累过zf的经验么、你认识过社会的构成么、你接触过企业的运作规律么。就算有,你也得就一个点打深打透才会深刻且具体,形象且有见地,所以框架的搭建逻辑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深入且具体。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有层次,这是一种框架,在提出对策的时候维度符合身份且能逻辑自洽,这也是一种框架。
举个例子:就zf层面你提出三点对策,一、强化教育宣传;二、优化办事流程;三、加强社会监督。 你提的东西,要引起考官们的高度共识,如果谈对策从“zf、企业、社会”这三个方面去谈,不够聚焦就沦为了假大空,在申论学习中这叫做“多主体”。当然我举的例子可不是万金油的模板,不要盲目套用。当然组织计划题的框架就更多了,组织计划题更强调好的框架。
其实框架不是老师交给你的术,而是结合自己思维的顺畅性总结起来的自己容易说出来的道。切忌一个模板走到底,自己需要结合自己的表达习惯和思考角度,总结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样的组合使得谁都不一样。
四、反复的锤炼精准表达的能力。精准的表达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辞汇要精准。你的公言公语的词汇量是充足的并且能够自然的表达出来。你自己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听别人答题,听老师答题,好像他说的好有道理,为什么轮到自己就说不出来,这其实是你根本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储备,我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你如何形容“让别人发财的能力”,用经济学术语其实就是“驱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循环扩张”,运用到考场上你会这么表达:gg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对社会主体赋能,从而驱动各社会主体之间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循环扩张。你要是真的能吸收、能这样表达出考官都说不出的话,其实你就成功一半了,反观上一题中这样的精准的语言不在少数、服务共同体、征管共同体、信息共同体”等,这些相关话题的辞汇你积累的越多,你越有利。
第二是积累要精准。不要管你的老师如何带你,如何教你,你的面试始终是你对自己负责的一个过程,因此必须留够课余时间给自己去积累相关素材。精准的表达很多时候它不是自己造出来的,考税务就必须理解税务,考省考就得理解省情,必须对省内的相关方针和政策做一些积累,才可以在考场赢得考官的共鸣。你要知道,他们在体制内可一直就是围绕这些词做文字工作或者治理工作的,你一说,他一看,一来一去其实就是一种心照不宣。谈浙江的省考题目,你就最好能谈到zjxx,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的时候能谈到一些义乌模式、温州模式,其实打造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有的话会比较出彩。
积累的素材包括:热点+dd思想+跨界知识和理论。要理解一个社会现象,你必须对这个热点有点概念,不能提到夜经济——不懂夜经济是什么概念,提到内循环——不知道什么是内循环,这些概念不会在题目中解释。其实这也能很好的解释,无数多的人推荐什么比如人民时评、新闻1+1、半月谈等等这些。这个见仁见智,我不做过多推荐,书籍很多,xy、zjxx等等。但是很多同学并不是缺书籍,很多时候是不会知识的迁移和化用,读完了一定要想办法用到题目中。
举个例子:比如你去阅读书籍文章,记了两条学习笔记:1、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把抓实摆在重要的位置,做到落实落实再落实。(这启示我们再平时工作中要抓实招,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2、小节意识: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出品德,小事当慎,小节当拘,公务员在工作中慎独慎微。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内化,尝试运用到答题中。比如:作为公务员既要会抓关键,也要善抓小节:工作中要抓关键,把握主要环节、要抓深抓实,抓实招求实效。生活中要抓小节,一定要严于审视自己,小事当慎,小节当拘,生活中要慎独慎微。
这样的自我整理,小段的整理对自己的面试学习至关重要,把背来得知识整理成自己的,这就是一种驾驭能力。马云曾经说过: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管理人才的能力才是。应用过来就是:知识的积累不是核心竞争力,整理知识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总结以上:公务员面试的表达其实真的就是越精准越出彩,内容大于形式,深刻大于套路,新颖大于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