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1月15日
[区 域] 科技助喀斯特地区“披绿生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持续帮扶广西环江县三十余年,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以科技为支撑,探索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模式。通过研发退化植被近自然改造技术、构建生态移民示范区,并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如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等,有效提升了土地肥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中科院还建立了多个科研平台,推动蚕桑等特色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科技帮扶不仅改善了环江县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探索“种养结合”模式:通过种植牧草、发展草食畜牧业,提升退化土地肥力,实现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的平衡,如“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的循环模式。

🔬 科研平台落地生根:中国科学院在环江县建立多个科研平台,推广科学养蚕技术,发展以桑枝为基质的食用菌生产,并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助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 多产业协同发展:科研团队培育特色经济林果、中草药、优质饮用水等四大生态衍生产业,建成多个生态高值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帮扶广西环江县纪实

在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文化村,一名村民在喂蚕。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本报记者 韦秋莹

    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地处九万大山腹地,四季风景如画。2014年,“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然而,喀斯特景观退化造成的石漠化曾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如何破局?中国科学院30多年来持续帮扶环江县,以科技为利器,探索出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发展模式,让喀斯特地区也能“披绿生金”。

    拓展“种养结合”模式

    “植被破坏、基岩裸露、石漠化严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是30多年前我们来到环江县时看到的场景。”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回忆道。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态灾害。”王克林说,破解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问题,就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研发退化植被近自然改造技术,构建喀斯特生态移民示范区,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畜禽养殖等产业……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科技帮扶措施,很快转化为当地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实践。

    种草养牛是科研团队探索出的保护性发展模式,能兼顾生态恢复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平衡。在喀斯特地区推行人工种草、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有助于提升退化土地的肥力水平。

    “牧草管护轻松,一亩牧草一年能割6次,产量达20吨,可以养两头牛。”在环江县下南乡波川村环江毛南绿峯种养基地,负责人谭成语向记者介绍。

    看着田里绿油油的牧草,谭成语感慨:“以前种一亩玉米能有500元收入就不错了,现在养一头牛一年能赚3000至3500元。”

    村民腰包鼓了,生态环境也更好了。“牧草是多年生植物,只需在种植时翻耕一次,这大大减少了土地扰动。”王克林说,种植牧草可以形成生物结皮,固持碳氮,涵养水分,增加土壤二氧化碳浓度。

    在科研团队帮助下,环江县还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复合农牧生态系统: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可以作为新型动物饲料蛋白源,蚯蚓粪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种养结合”模式推动喀斯特地区高强度耕作农业向保护性种植农业结构转型,开启石漠化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探索。

    “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环江香牛营养需求调整牧草种植结构,帮助环江县打造肉牛区域公用品牌,构建环江香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谭支良说。

    推动成果“落地生根”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不仅建立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还在环江县木连、古周、木论、肯福等地建立了科技帮扶科研平台。

    “以前养一批蚕只能获得二三十斤鲜茧,经过专家的指导培训,我们掌握了科学养蚕技术,不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现在养一批蚕,能获得两百多斤鲜茧。”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村民韦介晓说。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环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何寻阳介绍,环江县蚕桑产业在当地第一产业中占比近40%,但产业链不完整、副产物利用效率低、桑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为促进当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团队不定期培训当地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以桑枝为基质的食用菌(羊肚菌、桑黄)生产技术,同时将菌渣、蚕沙等废弃物转化为促生抗病型肥料还田利用,并推广冬季桑园套种绿肥与蚕桑套养技术模式。

    “目前,环江县这一蚕桑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显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环江县桑蚕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韦善教说。

    不止蚕桑产业,科技帮扶为环江县更多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多年来,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曾馥平团队一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曾馥平团队以峰丛洼地区生态系统为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对象,研发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生态高值功能植物定向培育、有机物资源利用、退化土壤肥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团队先后培育特色经济林果、中草药、优质饮用水等四大生态衍生产业,建成8个生态高值示范基地。

    提及这些成果,曾馥平说:“我们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发展,同时实现了科技帮扶、喀斯特生态保护、人才队伍及科技平台建设多赢的局面。”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科技帮扶 喀斯特地区 生态治理 种养结合 产业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