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加 01月13日
最近在试的学习工作方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AI在学习和工作场景中的应用,并以ima.copilot为例,分析了其作为AI智能工作台的潜力。文章认为,AI工具应侧重于人机互动与协作,而非简单的功能堆砌。通过个人知识库和共享知识库的实践,展示了AI在信息获取、内容总结和写作方面的效率提升。文章还提出了对ima.copilot在文件支持、隐私保护、付费模式等方面的改进建议,并展望了AI工具未来发展方向,强调机器端的AI能力与人的场景结合的重要性。

📚 个人知识库应用:文章作者通过将论文、书籍等学习资料导入知识库,并结合AI进行提问和笔记整理,提升了学习效率,展示了AI在辅助个人学习方面的应用。

🤝 共享知识库实践:通过创建共享知识库并导入官方文档,团队成员可以向AI提问,快速获取信息。这为客服工具、健康记录管理、年度总结等场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凸显了AI在协同工作方面的潜力。

🤔 对ima.copilot的思考:文章对ima.copilot的功能和定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作为AI驱动的Chatbot,整合了浏览器、网盘和笔记的功能,试图打造新的“工作台”品类。同时,也指出了其在文件支持、隐私保护、付费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认为,AI工具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机器端的AI能力与人的场景的结合,强调人机互动与协作的重要性。共享知识库的实践可以看作是AI+人的开始,未来迭代值得期待。

原创 wulujia 2025-01-12 20:12 新加坡

机器端的 AI 能力 + 人的场景——互动与协作,或许是效率工具和学习工具可以探索的方向。

最近在试的学习工作方法

学习方面,主要是做某个方向学习(比如 AI)时,找到论文、书籍,可以存到知识库里,无论是自己学习,或者是与人共读,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我想看基本 Critical Tinking、逻辑相关的书,会:

1. 导入书籍,在 ima 里阅读。

2. 看到不懂的内容,直接向 AI 提问。

3. 回答有用,一键存为笔记。

工作方面,有价值的主要是共享知识库。比如我会尝试请同事帮我测试:

1. 创建一个共享知识库,将我们的官方文档导入。

2. 向知识库提问——如果结果稳定,我们或许可以将知识库对外发布,成为客服工具。

除了客服之外,似乎可以用它:

- 管理我的个人健康记录

- 协助写自己的年度总结

- 导入所有同事 2024 年度的总结,慢慢看和分析

- 人力资源同事是否可以导入公司的组织文化规则和制度,员工有疑问直接问 AI

- 运营同事的历史文档导入后提问

整体感觉还是挺有用的。比起我更常用的 NotebookLM,有了中文支持,而且直接国内可用,还不花钱。

看到 NotebookLM 之后

AI 已经深度融进了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这两年来,我一直隐隐觉得各种工具层出不穷,但在深度上似乎又缺点什么,直到看到 Google NotebookLM。

我自己有些想解决的问题,例如:

- 团队在共同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会采集大量的文档、数据。但往往数据散落在不同人的设备上。

- 不同人在针对这些数据做分析、思考的时候,有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无法被学习和复用(所以 Chat History 应该可以由作者加星标后共享)。

- 阅读这些文档和数据的时候,还是使用传统的 pdf 阅读器、excel 等工具,不能一边阅读,一边与 AI 对话。同时对话的记录还能与文件的上下文对应(所以应该具备阅读器的能力)。

- 有更理想的中文支持。

去年底,一度很想自己动手做个 NotebookLM for group 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认真想过,该从哪里入手。因为这个工具会涉及网页、文件、对话、内容,我觉得有几个不同的切入点,比如:

- 浏览器:浏览器入口被争抢得最凶,大厂都做进了 AI 对话能力,更有不少小公司试图从这里颠覆。

- 网盘:微软、Google、Apple 都有网盘,而 Dropbox、Box 也都虎视眈眈。虽然网盘里有大量数据,但要从这里切走一块蛋糕,相当不容易。

- 笔记:这是个看起来比较轻量,容易入手的切入点。虽然看起来 Notion 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也面临最大的竞争压力。

- Chatbot:除了 ChatGPT、Claude 之外,所有的 IM 比如微信、WhatsApp、Telegram,或者甚至 Slack,看起来都离数据和用户更近。

还有些其他切入点比如内容社区--但企业应用内容社区往往对团队有更多要求,以及决策流程更长。想得越多越无解,每个入口都有根基牢固的产品,然后很快又看到 NotebookLM 支持了企业,ChatGPT/Claude 支持了 Project,感觉切入点太难找,就先放下了。

对 ima.copilot 的一些想法

看到 ima 时,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它看起来,就是个 AI 驱动的 Chatbot,整合了浏览器、网盘和笔记——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是,看起来似乎想做一个新的“工作台”品类。那么 ima 到底是什么?

- 在 ima 首页看,写着的 Slogan 是:智慧因你而生。会思考的数据库,开启搜读写新体验。

- 页面源代码里是:ima.copilot(简称ima)是一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的,面向学习、办公场景,以知识库为核心的 AI 智能工作台,是读、搜、写一体的效率工具;旨在帮助有较强知识获取、信息处理、内容输出需求的用户提升学习、办公效率。

- 我问 ima,它补充:在问答方面,ima 可以基于全网信源或个人知识库智能搜索,帮助你高效获取信息;在浏览方面,ima 能对多模态内容进行 AI 解读问答总结,准确理解信息;在写作方面,你可以使用 ima 进行主题写作和修改、润色等等,快速输出信息。

相比 NotebookLM,毕竟 ima.copilot 发布不久,还有不少差距,模型智力的差距相关的先放一边,说一些产品上的,比如:

- 对文件格式支持比较少,比如是不是可以支持纯文本、音频,是不是能支持网址?

- 链接里的图片内容识别与理解不足。

- 目前隐私协议,让人对隐私和安全没把握,比如放个人和家庭医疗信息是不是合适?放公司的经营数据是不是合适?

- 能不能共享好问题——比如:共享知识库里,我如果问出了我自己满意的问题且 AI 回答也漂亮,加个星,是不是就可以群组里共享?

- 是不是可以通过付费墙,把一些吃资源的功能提供给付费用户(现在 1GB 的空间限制略小)

腾讯做这件事,是不是有可能在支持的格式里加上:

- 视频号的视频(像 NotebookLM 支持 YouTube 一样)

- 更好地支持公众号

- 腾讯文档导入

- QQ 音乐里的播客内容

可能性?

想起之前向 Tony 请教时,他提到过:机器端的 AI 能力 + 人的场景——互动与协作,或许是效率工具和学习工具可以探索的方向。

目前的“共享知识库”,或许就是个 AI + 人的开始,还挺期待他们后续迭代的。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工具 知识库 人机协作 ima.copilot 效率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