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的启动和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机制重启,为中国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机遇。科学有序开发高质量林业碳汇,有限度地用于碳排放配额清缴抵销,有助于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协同。通过林业碳汇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促进乡村振兴,也为林业碳汇开发提供了政策机遇 不可忽视 的是,在科 学 有序开发的基调下,部分地区和企业的林业碳汇开发热度高于市场有效需求,造成林业碳汇不规范开发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存在认知偏差的林业碳汇开发,混淆了碳市场、可交易林业碳汇等重要概念,非但不能带来实际的减排效果,且会造成林业碳汇交易的“劣币驱逐良币”,影响林业碳汇的信用。 中国是全球最早参与林业碳汇交易的国家,在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国内碳交易试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经历过诸多的挑战。林业碳汇项目不规范开发、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第三方机构参与不足都曾经困扰过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有序发展。 在中国2030年力争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行动”和碳市场建设的背景下,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顶层设计逐渐成形,同时地方林业碳汇试点正在大量涌现。2023年重启的CCER在方法学、第三方审定与核查规则等从制度上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全国13个省(市)公布了促 进林业碳 汇行动方案,国家林草局确定的18个林业碳汇试点县(市)发布了林业碳汇行动计划。相关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碳汇预售成为常态。在试点实践中,各类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 票创新试点层出不穷。从需求端看,新启动的CCER坚持额外性、真实性、唯一性和保守性的原则,且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周期长,供给有限,控排企业使用林业碳汇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市场容量不大。企业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标准趋严,对林业碳汇的需求量也有限。从供给端看,林业碳汇交易高质量和稳健发 展依然面临认 知偏差、合格土地供给有限、林 地权属复杂、忽视开发成本和开发过程中数据支持不足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