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报告 01月08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24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报告深入研究中国碳市场体系,分析其发展背景、现状及挑战,并与欧盟等先行者对比,提出前瞻性建议。报告指出,中国碳市场由碳排放权交易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构成,旨在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报告详细阐述了碳市场的发展历程,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建立,并分析了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强调了中国碳市场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优化碳交易管理、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等建议,旨在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碳市场体系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组成,前者促进高碳排放行业减排,后者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减排,共同构建多层次碳市场体系。

📈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历经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建立,从发电行业入手,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市场规模和活跃度持续提升,制度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

🌱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CCER)通过碳信用交易机制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经历启动、暂停到重启,目前着重优化流程、提高项目质量,为参与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

🌍 中国碳市场在国际视野下,通过与欧盟、韩国等碳市场比较,吸取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碳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支持。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中国不仅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更是展现出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在此过程中,中国碳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实现双碳目标(即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碳市场体系的发展背景、现状、问题和挑战,并通过与欧盟等先行碳市场发展经验的对比分析,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本报告不仅是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对碳市场体系未来发展的一次深刻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以及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各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共同促进中国碳市场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碳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碳市场体系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高碳排放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技术革新,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则鼓励个人、企业和机构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形成多元化的减排动力,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两者在政策设计、市场运作及减排效果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层次的碳市场体系。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经历了从地方市场试点到全国市场建立的发展历程。从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交易规则制定和碳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形成,试点市场逐渐转变为全国市场的有益补充,共同推动了中国碳市场的快速发展。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交易规模和活跃度不断提升,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国碳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初步建成了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市场(CCER)通过提供碳信用交易机制,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自愿减排市场经历了启动、暂停到重启的过程。在启动阶段,自愿减排项目的备案流程和交易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在暂缓阶段,由于供给过剩和部分规范性问题,新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暂缓受理,为交易规则的优化提供时间窗口;而重启阶段则是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优化受理流程、提高减排项目质量,以此提升市场成熟度,为参与全球碳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在国际视野下,中国碳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履行国际承诺的具体体现。通过与欧盟、美国、韩国、新西兰等碳市场的比较研究,本报告旨在吸取各国在市场设计、政策实施、监管框架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以期为中国碳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相对成熟的碳市场在运行,其中,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作为最早且较为完善的碳市场之一,在政策设计、市场运作和监管方面提供了重要范例。韩国碳市场是亚洲首个国家级碳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做市商制度经验。新西兰碳市场则通过纳入林业,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探索了符合本国资源禀赋的减排机制,为其它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报告直面中国碳市场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对自身发展状况的分析和与国际其它碳市场的对比,探讨了中国碳市场在部分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从理论角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构建与运行涵盖多个关键运行机制,包括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式、监测报告与核查机制等。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提升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在覆盖范围方面,全国碳市场目前覆盖发电行业并即将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但覆盖的行业范围、企业规模、温室气体种类仍有扩大的空间,这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全面性和所产生的减排效果。在配额分配方面,目前的机制是主要基于历史排放数据进行免费分配,且配额调整机制不够动态,影响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在碳金融服务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受限,而试点市场碳金融创新实践空间有限,缺乏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且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限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在市场监管方面,监管方法还需完善、力度也需提升,特别是在数据质量管理和违规行为处罚等方面,需要能够更为及时且灵活地应对市场中的不规范行为,信息披露不充分和公众参与程度较低也影响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碳市场规则与其它减排政策的衔接方面也有提升空间,不同政策间的目标、执行标准和监管机制需要更为有效的协同,以实现更好的政策效果。最后,目前中国自愿减排产品的国际认可度不高,限制了中国企业与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合作,影响了中国在全球碳定价和碳减排方面的话语权。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逐步优化碳交易管理办法,如优化配额总量确定方式、引入配额拍卖机制等,并考虑优化与其它减排政策衔接机制;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制定规范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制度和规则;三是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覆盖更多行业和温室气体类型,增加参与主体类型,丰富金融手段;四是加强国际碳市场间的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   本报告的核心目标在于明确中国碳市场体系的价值所在,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经济结构实现绿色转型,最终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碳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我们也期待这份报告能激发社会各界对碳市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中国碳市场的稳健前行,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告得到了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在未来继续携手,共同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碳市场 碳排放 碳中和 气候变化 绿色低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