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1月07日
“老熟人”搭班中国太平:一场没有试错空间的突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太平近期完成新管理层的人事调整,尹兆君升任董事长,李可东拟任总经理,二人均有养老业务背景。新团队将延续并深化“保险+医养”战略,养老业务成为布局重点。尽管中国太平在养老领域已初步形成“自建+第三方合作”模式,但面临业绩增长放缓和同业竞争压力,养老业务尚未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如何在此背景下突围,建立自身特色,是新管理团队面临的挑战。

👨‍💼 中国太平新管理层由内部提拔,显示出稳中求变的策略。尹兆君和李可东均有丰富的养老业务经验,预示着养老业务将成为新战略重点。

🏥 中国太平的“保险+医养”模式介于泰康的重资产自建和中国平安的轻资产第三方合作之间,采取“自建+第三方合作”的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第三种模式。

📉 中国太平近年来业绩增长放缓,养老业务虽有发展,但尚未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线下养老品牌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多数尚未投入运营,面临盈利和可持续性的挑战。

仅半个月,中国太 平(00966.HK)新管理团队的一、二把手陆续配齐。 

继去年12月28日宣布尹兆君出任董事长后,25年刚过几天,中国太平又宣布,副总经理李可东拟升任总经 理。 

随着一、二把手到位,中国太平的新战略轮廓亦逐渐明晰。 前任董事长王思东时期,中国太平就积极布局养老业务。 从内部提拔起来的尹兆君和李可东,又曾长期负责过中国太平的养老业务。 

国家政策引导下,“保险+医养”是当下不少险企战略调整的发展大方向。可预见:养老业务也将成为中国太平新一届管理团队任期内布局的重点。 

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中国太平的核心业务之一,养老业务整体上还不具备自生能力。同行带来的强大竞争压力,又不可能留给尹兆君和李可东太多试错空间。 

01 “尹李配”

尹兆君从 总经理上任董事长之后,谁会接任总经理,一度引发业界关注。 

答案很快揭晓。 

1月4日,中国太平召开干部会,宣布集团副总经理李可东拟任总经理,待履行完相关程序后正式履新。 

董事长和总经理皆由内部提拔,自中国太平2012年升格为副部级金融央企以来,还是第一次。 

第一任董事长王滨,从交通银行空降而来。和他搭档的宋曙光和李劲夫,系由内部提拔。 

第二任董事长罗熹来自华润,和他搭档的王思东,则出自国寿集团。王思东升任董事长后,尹兆君又从国寿集团调入中国太平与其搭班。 

董事长和总经理皆由内部“老熟人”出任,很可能显示了中国太平稳中求变的用意。 

1967年出生的李可东,是保险行业的资深人士。从2007年进入保险行业以来,他有17年的保险从业经历。 不过,在那之前十几年,李可东与保险没有任何关系。 

李可东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结构力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就职于民航系统。40岁那年,李可东突然跨界保险,担任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总经理。 

一年之后的2008年11月,李可东又调任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之后擢升中国信保总部,历任产品管理部、客户管理和市场开发部总经理和业务总监等职。 

2019年,李可东加入中国太平后,很大一部分工作跟养老业务有关。 出任中国太平副总经理期间,李可东还兼任太平科技保险、太平产业投资管理、太平投资控股、太平养老产业管理、太平养老保险等子公司董事长,负责统筹中国太平的科技、投资和医康养等业务板块。 

02 第三种模式

尹兆君和李可东就任后,中国太平管理团队成形,新战略轮廓亦浮出水面。 

中国太平布局养老业务,可以追溯到罗熹和王思东搭档时期。 2017年,太平人寿启动了“乐享家”养老社区品牌,以自建项目梧桐人家为基础,采用轻重结合的方式,携手第三方养老社区推进“大健康”、“大养老”产业布局。 

时任中国太平总裁王思东出席2020年财报发布会时,对中国太平医康养老发展战略首次做出了完整的阐述:让保险主业与养老产业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打造“支付有保险,看病有医院,养老有社区”的医康养产业生态圈。 

越来越多中国险企选择“保险+医康养”作为发展战略。在这一大背景下,“保险+医养”逐渐形成了两种典型模式。 

一是以泰康保险为代表的自建养老社区、打造“保险+资产+运营”养老商业闭环模式;二是以中国平安(601318.SH)为代表的建立HMO管理式医疗生态圈、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模式。 

泰康保险的模式需要自建线下的养老社区作为聚集各种医疗康养服务的平台,所以更偏向于重资产。 

而中国平安的模式不需要自建线下养老社区,只需要聚拢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康养服务,所以更偏向于轻资产。 

中国太平着力打造“保险+医康养”生态圈的战略,一方面建设线下养老社区,但不需要全部自建,还可以采取持股、控股、参股等投资方式建设,甚至可以与第三方社区合作,继所谓重中轻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又需要聚拢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统一的、可控的医疗康养服务。 

所以,中国太平的模式介于二者之间,属于第三种模式。 

尹兆君和李可东,无疑是“保险+医康养”战略的积极支持者。 

正是尹兆君任总经理主抓养老业务、李可东兼任太平养老管理和太平养老保险两家公司董事长期间,中国太平的“自建+第三方合作”的多维度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快速扩张。 

截至2024年末,中国太平的“保险+医康养”网络已大致成型。 “自建+第三方合作”养老社区已超过70家,基本实现了全国性覆盖的目标。 建立定点合作关系的医疗机构,覆盖了上海、重庆、北京和杭州。 

03 亟需新引擎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太平最近几年业绩增长略显疲惫,而养老业务还未显现出“新引擎”的动力。 

2020年至2023年,中国太平总保费及保单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7%、12.4%、0.9%和-1.3%,基本处于低增长状态;除税后溢利分别同比增长-16.6%、4.7%、-49.4%和23.0%,波动剧烈。 

中国太平三大核心业务中,主要从事企业及个人养老保险、年金业务、团体人寿保险业务的太平养老业绩,走出了一条陡峭的抛物线。甚至2022年以后的太平养老,成了集团利润增长的主要拖累。 

一开始因为基数低,其保费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还能拿出比其他两大业务——太平寿险和太平产险更优异的表现,但很快就落到了后面。 

2020年至2023年,太平养老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6.2%、21.8%、12.1%和9.0%,超越同侪,不过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2020年至2022年,太平养老经营净溢利分别同比增长161.5%、10.7%和-18.7%,2023年前三季度甚至出现亏损,同样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太平养老业务板块的重要支柱,线下“乐享养老”品牌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绝大多数还没有投入运营,还需要集团大量不断输血。 

短期内的高投入低产出,中国太平还能够承受。但外界对于该模式的盈利前景和可持续性,已颇有质疑。 

更令中国太平倍感压力的是,前述经济实力更雄厚、运营经验更丰富的泰康保险和中国平安以各自鲜明的特色成为了“保险+医养”的典范。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国太平模式还不能给外接一个清晰的形象。 

中国太平如何从二者的夹击中突围而出、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更考验尹兆君和李可东管理团队的指挥和执行能力。 

长跑竞赛刚刚开始,实力、耐力和智力比拼,还没有到最惨烈的时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金融家”,作者:金妹妹,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太平 养老业务 保险+医养 管理层 战略调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