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1月06日
12家头部茶饮集体躺枪?霸王茶姬率先回应冰勃朗争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某评测博主称茶饮品牌产品中冰勃朗基底乳类似植脂末,引发争议。随后多方辟谣,指出评测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文章探讨了此事件反映的问题及行业发展方向。

🧐冰勃朗被指类似植脂末,评测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

👀厂家和品牌回应指控不实,主流媒体和专家为冰勃朗正名

💡茶饮行业已告别植脂末时代,有更健康的选择和努力

🤔行业需深化健康认知,减少信息差以杜绝公众被误导

近日,某头部评测博主称, 12家头部茶饮品牌产品在原料中使用了“冰勃朗”基底乳以及类似基底乳产品。评测中,该博主直接将“冰勃朗”对标“植脂末”,直指两者的相似之处,为“冰勃朗”盖上了“科技与狠活”的标签。 

然而,反转很快来了。多家官方媒体、专家指出该测评视频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辟谣冰勃朗不等于植脂末,冰勃朗制造商圣吗哪乳业甚至公开发文回怼。“冰勃朗”测评事件愈演愈烈。 

1月5日晚间,受到此次事件波及的品牌之一——霸王茶姬在官方账号回应: 冰勃朗是一种“含乳饮料”,执行国家标准,并非植脂末。霸王茶姬产品安全透明,请消费者放心喝! 

尽管这次风波以评测内容“下架并补充说明”收场, 当主流媒体、业内专家集体为冰勃朗正名,闹剧般收场后,这场信任危机该由谁买单?

01、冰勃朗不是植脂末,“这是冰勃朗被坑得最惨的一次”

大v在评测中有理有据地带来三大观点:冰勃朗≈植脂末;冰勃朗的脂肪含量比植脂末还高;一杯奶茶只添加了4%的牛乳。这些观点在很多内行人看来“一眼失实”,那么,测评中的“理”和“据”又从何而来? 

1、忽略含量和顺序的“雷同”配料

该评测内容称冰勃朗和植脂末的配方雷同,但仔细对比其实不难发现,所谓的“雷同”结果,是建立在忽略含量高低,无视配料工艺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谈植脂末色变的公众跟随着博主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 人们谈植脂末色变的根本原因是其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来自植脂末配料中的植物油脂 (部分氢化)。而 冰勃朗早已实现了非氢化工艺,检测结果为0反式脂肪酸。

2、脱离实际使用场景的“实验”数据

根据博主的“实验”,冰勃朗的糖和脂肪含量“超高”,其中,脂肪含量更是高于植脂末。而事实上,鲜有公众注意到,博主是 以冰勃朗脱水后的数据直接对比植脂末,这意味着其并未考虑到配料的稀释和饮品的最终形态, 数据结果完全脱离实际使用场景。 

3、弱化参照对象的牛乳含量

更令业内人士啼笑皆非的是,很多网友 将评测中的冰勃朗牛乳占比“误认为”整杯茶饮的牛乳占比,由此得出“奶茶使用非优质天然原料”、“奶茶不健康”等结论。 

02、官方反驳,主流媒体和专家发声:几经反转,“冰勃朗动了谁的奶酪?”

该评测内容一经发出,12个头部品牌躺枪,一场全行业的信任危机来势汹汹。 但事件很快迎来了反转。 

1、厂家和品牌正面回应:“指控不实”、“放心喝”

首先是冰勃朗厂商回应“指控不实”,明确指出 冰勃朗和植脂末的原料本质上有明显区别,谴责该评测视频 以偏概全、采用非实际使用场景的错误实验数据对饮品的工艺定性。 

随后,该评测中提到的12个品牌之一霸王茶姬以QA形式答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强调没有“科技狠活”,放心喝,品牌将继续保持健康化、透明化。 

2、主流媒体和业内专家现身说法,为冰勃朗正名

事件发酵后,新京报、人民网、中国食品安全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报道内容齐齐指出评测的“失实”。报道中,不少主流媒体采访了业内专家,基于专业为冰勃朗正名。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欧俏文指出,严谨地说,即使配料种类接近,但具体用了什么是有区别的,不能因为配料表接近,就将 (冰勃朗和植脂末)两者等同。 

与此同时,“新茶饮产业联盟”发布文章声援企业,指出“ 冰勃朗并非植脂末,为博流量恶意抹黑行业,我们新茶饮人都该站出来正面应对!” 

3、视频下架,公开说明仍有混淆视听的嫌疑

截至发稿前,原评测视频已在多个平台下架删除,该大v博主也针对下架原因进行了公开说明。但对于该公开说明,业内人士依然指出有“混淆视听”的嫌疑。 

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下,冰勃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几经反转”。得知真相的网友:“冰勃朗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03、10年努力付诸东流,舆论战背后,茶饮业亟待深化“认知战”

如果跟着该评测的内容走,相当于整个产业链花了数年摆脱的“植脂末”标签又被强行按到了头上。而事实上,前几年乃至上一个10年,靠着全产业链的努力, 新茶饮已经告别了植脂末时代。 

技术层面:从氢化到非氢化,茶饮行业早已有了更健康的选择

公众对新茶饮的刻板印象来源于早年间的台式奶茶主要为植脂末冲泡而成,但随着氢化反应的科普,越来越多的品牌和消费者齐齐抛弃了植脂末。 

从需求端延伸到基底乳生产制造端,近年来,从植脂末、咖奶、风味厚奶到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等,在无数食品工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新茶饮基底乳已经克服了氢化反应,也干掉了反式脂肪酸,为前端品牌和终端消费提供了更健康的选项。 

饮Sir了解到, 目前,除了圣吗哪推出的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咖奶的头部厂商维益也推出了非氢化版的咖奶。此外, 雀巢塞尚等厂商也都有类似产品。受此次评测风波影响的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喜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爷爷不泡茶、茉莉奶白、一点点等品牌也都有应用“冰勃朗”基底乳或类似基底乳产品。 

从粉末冲泡的时代,发展到真奶真茶广泛应用非氢化基底乳,是茶饮行业不断追求的健康化迭代。 

认知层面:从公开配料表到发布“真标准”,茶饮行业重塑健康形象

带领消费者走出“不健康焦虑”,没有人比各大品牌更深谙其中的不易。 

为了重塑行业的健康形象,霸王茶姬为产品打造了“身份证”,公开配料表,明确标示热量数值和营养成分;喜茶推出“4真7零”标准,“4真”分别为真茶、真奶、真果、真糖,“7零”包括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等;还有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等头部品牌,也均在积极“卷健康”。一系列的健康举措陆续出台,各大茶饮品牌一直致力于行业的健康化转型。

但在饮Sir看来,这场看似由舆论引发的行业信任危机,事实上折射出的正是行业技术迭代和用户认知进步的信息差,正是这种信息差为舆论发酵提供了便利。因此,正如当下各大品牌正在努力的方向一样,行业还需要在健康认知上持续深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公众被轻易 “误导”。

04、饮Sir说

大v评测自带的流量叠加行业的认知信息差,导致这场来势汹汹的行业危机,这是一场利用了大众食品安全恐慌的流量闹剧。 如何避免闹剧再次发生?

或许, 我们可以在专注于产品自身的健康转型之外,通过主动的科普来减少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的安全性担忧。 

这不仅是新茶饮连锁品牌持续努力的方向,也是官方监管、评测机构、媒体,以及新茶饮整条产业链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从这场闹剧来看,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饮品报”,作者:饮品报·饮Sir,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冰勃朗 茶饮行业 健康认知 信息差 评测风波
相关文章
信息差的源头:好奇心+合格信源+思维重组。缺一不可。什么才算信息差,1.未经公众消化、非共识的(小红书推荐1688买文具不算,但纳米比亚人均啤酒消耗量是世界第6...
穷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2、如何降低信息差? 3、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解决问题? 4、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5、如...
做咨询就是做知识的搬运工,信息差是商业的本质之一 今天出差去大连,高铁上不适合写长篇大论,讲一个我认识到的商业模式。 这世界上存在两种非常朴素的商业模式...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避坑?一个工具打破信息差!
发现信息差依然存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于是我做了一份内地中银转中银香港的,跨境转账无需手续费的,傻瓜版操作指南。
填高考志愿,信张雪峰还是AI?
快团团虽然是私域破价渠道,但并不是所有品都是全域最低价,有时候甚至不如公域的电商平台,比如这个日本咖喱?,名字很二,叫S&B,供应商发我的开团价是35一...
据我观察 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为信息差付出巨额的代价 小到课堂作业,期末考试,大到升学规划 其实父母(家庭)的信息差造就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径 从底层上来的...
$中远海控(SH601919)$真吃惊,海控今年从9块涨到17块,再从17块回调到13块,居然还有很多人被套,然后就各种埋怨别人。就两个问题,为啥不在10块以下买?就算你...
信息差——独立开发者出海周刊第10期:https://gapis.money/weekly/2024-07-15_010?utm_source=j2 工具推荐: - SeekAll:一款多窗口搜索引擎聚合插件,集成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