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1月04日
灌汤包,开封人永远的乡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以作者个人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开封灌汤包的独特魅力。从儿时对灌汤包的向往,到第一次品尝的惊艳,再到后来多次品味,灌汤包不仅是美食,更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文章详细描绘了灌汤包皮薄馅大、汤汁浓郁的特点,以及“慢慢提,轻轻移,先开窗,后喝汤”的食用技巧,展现了开封灌汤包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分享了吃灌汤包的趣事,以及灌汤包在开封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突显了其作为乡愁的象征意义。

🥟开封灌汤包以其皮薄、馅大、汤满、肉嫩的特点著称,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溢,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其制作工艺独特,面皮讲究“三软三硬”,需严格控制死面和发面的勾兑比例,才能保证包子皮晶莹剔透,且不掉底。

🥢品尝开封灌汤包讲究技巧,需“慢慢提,轻轻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嘴香”。若不先开窗喝汤,直接咬下去,汤汁容易喷溅,还会烫伤。这不仅是一种食用方法,更是一种品味美食的仪式感。

🚂文章通过作者儿时对灌汤包的渴望、第一次品尝的兴奋,以及后来多次品味的经历,展现了灌汤包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开封人深深的乡愁记忆。无论身处何地,开封人对灌汤包的眷恋都不会改变,它承载着浓浓的故乡情怀。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古都开封,华灯初上,一家家灌汤包店渐次开张,皮薄、馅大、汤满、肉嫩的灌汤包,新鲜出笼,一口爆汁,满口盈香。这是热腾腾的人间烟火,是海内外游客探访开封的打卡点,也是开封人最美的乡愁。

让人一念而起、魂牵梦萦的开封灌汤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这让我想起1991年上高一时,骑单车去开封第一楼吃灌汤包的美好记忆。那是我第二次吃第一楼的灌汤包,当时正上高中。

学校在开封城东10公里。家离学校有30公里,平时住校,节假日才能回家。回家要么乘火车,要么骑自行车。自行车是二八大杠。骑车回家,正好从开封城穿过,走滨河路最近。

国庆放假,我骑车回家,到滨河路时,突然想起首次吃开封第一楼灌汤包的鲜香记忆。馋虫上来,人跟嘴走,立马登车朝第一楼方向奔去。从大南门右拐过了三个路口,就到了寺后街。新修的第一楼就耸立在寺后街,富丽堂皇。

第一楼的包子现包现蒸,蒸好之后连笼端上桌。服务员特别提醒,吃灌汤包的要诀是:慢慢提,轻轻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嘴香。如果不先开好窗,把汤喝了,直接上口咬,汤汁就会喷出来,弄得手上脸上都是。

上小学吃汤包时只知道吃,过后除了香什么都记不得。这次吃从容了许多。

包子上桌,认真观察,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子。笼子底上铺着松针。包子在松针之上,香气扑鼻。仔细一看,一个个包子,皮薄馅大,玲珑剔透。确实是“提起来像灯笼 ,放下去像菊花”。

服务员说,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师傅在包子皮上下足功夫。

正宗开封灌汤包面皮讲究“三软三硬”,死面和发面有严格的勾兑比例。只有这样,包子皮才晶莹剔透,几乎能看到里面的肉馅和汤汁,而且还不掉底。至于面皮哪“三软三硬”,已记忆不清。

开封灌汤包,第一楼最有名。记得第一次吃,还是上小学的时候。

我们大胖村在开封城西南五十里处。当时村里进城的人不多,吃过灌汤包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第一楼的。

听老人说,新中国成立之前,村里地主进城请客吃饭,首选就是第一楼的灌汤包。

对于油水不多,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次肉食的农村孩子来说,灌汤包仿佛是天上的星星——一个非常遥远的存在。

大伯是村医,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城里进药。他每次进城我都哭着也要跟着去,可每次大伯都哄着说,下次带你去。下次复下次,总是不兑现。

那时候,每天做梦都会梦到跟着大伯进城,吃上了汤包。是的,梦做多了,有时候确会变成现实的。

记得1982年初夏的一天,吃晚饭时,大伯说晚上早点睡,明天带你进城。

8岁的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挎上书包跟着大伯上路了。

进城,要到七公里外的韩庄车站,乘坐陇海铁路上的火车。

火车是绿皮蒸汽车,又黑又大,老远就鸣笛。上了车,晃晃悠悠进了城。

从火车站出来,走到四面钟,向右一拐,就是远近闻名的寺后街。第一楼就坐落着这里。寺是大相国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地方。

在药店买齐了药,差不多到了中午。肚子早已饥肠辘辘。一路小跑进了第一楼。人真多,店里面也排起了长队。记得当时买了两笼包子,一笼15个。每笼包子要七毛三分钱,还要搭三两粮票。

那包子水多,一咬就喷,满手满脸都是。什么滋味?就是一个字——香。太香了,香得仿佛灵魂出窍。

平时都说好吃不过饺子,这灌汤包可要比饺子好吃一百倍。

后来,又跟着大人进了几次城,也吃了几回包子,可都不是第一楼的。

那几次吃的包子,也香,可总觉得比第一楼的少了一点什么。

上小学乘火车第一次吃第一楼的灌汤包,经久不忘。上高中骑单车又吃了一次,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吃灌汤包的机会就多了,多得记不清。亲朋好友自远方来,灌汤包必须安排。

这中间,好多人汤包吃得太急,一口咬下去,汤汁会喷到手上脸上桌子上,十分不雅。

梁实秋先生曾经讲过吃汤包的趣事。包子店里,两个食客素不相识,坐在一张桌子上吃灌汤包。其中一位吃得太急,一口猛咬下去,汤汁喷出来,不仅喷到自己身上,还溅到对面客人一脸,那场面太美旁人无法直视。那人似乎并未察觉,一点也不觉尴尬,旁若无人,低头猛吃。

店里的小二赶紧拧个热毛巾递过去,只见那人不紧不慢地说:“不忙,他还有两个汤包没吃完哩。”

汤包不能吃太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汤汁太烫,蒸好的汤包不能马上吃,得等它稍微放一会儿,否则会烫伤人。正如开封的老话,心急吃不了热汤包。也不能放太久,一凉,汤包就不好吃了。

汤包恒久远,一笼永流传。一笼灌汤包,是开封人永远的乡愁。不管离乡多久,吃汤包的记忆都不会淡去。在异乡,不管吃过多少包子,永远不是故乡的味道。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开封灌汤包 乡愁 美食 开封 第一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