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至10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大展如期而至,这场被誉为消费电子界的“春晚”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CES 2025的舞台上, 英伟达(NVDA.US) 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黄仁勋将亲自站台,展示公司在AI、机器人和加速计算领域的最新突破。
市场猜测,英伟达的机器人战略或将揭开神秘面纱,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似乎指日可待。
英伟达副总裁兼机器人业务负责人Deepu Talla此前表示,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
据《金融时报》报道,英伟达将在2025年进一步加大对机器人技术的投入,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新一代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紧凑型计算机Jetson Thor,市场认为这或将成为其下一个重要增长动力。英伟达对自己的定位是,「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的领先平台」,以及物理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者。
分析师表示,英伟达并不打算直接与特斯拉等制造商竞争,而是计划为全球“成千上万”的机器人制造商提供一种基础的原始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
事实上,美股机器人概念股在去年12月迎来了一波强劲的走势,其中,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 Richtech Robotics(RR.US) 一个月爆升近265%;专注于机器人系统自主化的软件公司 Palladyne AI(PDYN.US) 累涨近90%;此前获英伟达举牌、“最后一公里”机器人公司 Serve Robotics(SERV.US) 累涨超55%。
不过,Palladyne AI除了受益于机器人概念外,该公司此前宣布一架第三方小型无人机成功首飞,也催化了股价的上涨。

2025年“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目前,机器人技术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尚未产生可观的回报。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BCC的数据,目前全球机器人市场价值约78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底将达到1650亿美元。

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此前也曾高呼,“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此外,根据特斯拉2024年股东大会,马斯克预计2025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望小批量量产,部署或超1000台。
国信证券表示,特斯拉机器人产品迭代迅速,有望给全球机器人市场带来“鲶鱼效应”,激发人形机器人玩家的活力。在车端与机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较高的前提下,叠加大厂入局+技术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人形机器人发展有望持续推进,2025 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富途资讯整理了美股市场上 机器人概念股(LIST2653.US) ,供牛友们参考:

其中,物流机器人领域: 亚马逊(AMZN.US) 、仓储机器人龙头 Symbotic(SYM.US) 、给优步(UBER.US)外卖平台提供“最后一公里”送餐的 Serve Robotics(SERV.US) 、 仓库机器人ATS Corp(ATS.US) 、 Guardforce AI(GFAI.US) ;
机器人软件领域: 英伟达(NVDA.US) 、 PTC Inc(PTC.US) 、 Palladyne AI(PDYN.US) 、 Mobilicom(MOB.US) 、 高通(QCOM.US) ;
工业机器人领域: 特斯拉(TSLA.US) 、 霍尼韦尔(HON.US) 、 泰瑞达(TER.US) 、 林肯电气(LECO.US) ;
机器人自动化领域: 罗克韦尔自动化(ROK.US) 、 斑马技术(ZBRA.US) 、 康耐视(CGNX.US) 、 UiPath(PATH.US) 、 Pegasystems(PEGA.US) 、 Myomo(MYO.US) ;
医疗机器人领域: 美敦力(MDT.US) 、 史赛克(SYK.US) 、智能机器人放射外科系统开发商 精确射线(ARAY.US) 、
全球手术机器人龙头直觉外科公司(ISRG.US) 、手术机器人供应商 PROCEPT BioRobotics(PRCT.US) 、
电生理创新机器人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Stereotaxis(STXS.US) 、康复机器人领军公司 Lifeward(LFWD.US) 、
比尔·盖茨领投的腔镜手术机器Vicarious Surgical(RBOT.US) 、药房配药机器人 Omnicell(OMCL.US) ;
国防机器人: AeroVironment(AVAV.US) 、 克瑞拓斯安全防卫(KTOS.US) 、 洛克希德马丁(LMT.US) 、
诺斯罗普格鲁曼(NOC.US) 、 波音(BA.US) 、 通用动力(GD.US) 、
Teledyne Technologies(TDY.US) 、 雷神技术(RTX.US) 、 德事隆(TXT.US) 、
L3Harris Technologies(LHX.US) 、 埃尔比特系统(ESLT.US) 、 Nauticus Robotics(KITT.US) ;
专业机器人领域:水下机器人 国际海洋工程(OII.US) 、3D扫描机器人 法如科技(FARO.US) ;
消费机器人领域:扫地机器人 iRobot(IRBT.US) ;
服务机器人:清洁送餐及烹饪服务机器人开发商 Richtech Robotics(RR.US) 。
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许多机器人初创公司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和提高机器人产品的准确性方面面临重重挑战。美国东北大学Robust Autonomy Lab 负责人David Rosen表示,机器人市场仍面临重大挑战,包括如何训练模型以及验证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
机器人行业有望弹起?善用「投资主题」功能,捕捉投资机会!
编辑/S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