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要每天给自己创造一个【顿悟时刻】
我发现很多牛人都有个共性
比如我的前老板王兴(美团那个)曾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说的事,那这一天就太浑浑噩噩了。”,所以他在饭否(他的早期创业项目)上写了近两万条动态
这里摘录一条我觉得很好的分享,“「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道理没有错,但是在这个国家和时代,99.99%的人是读书太少而不是太多,所以再提就很不合时宜。打个比方,如果你跟一个快要饿死的非洲难民说「别吃太多肉,不然有胆固醇太高的风险」,他但凡还有力气抬起手,一定要扇你一个大耳光。”
还有个让我记忆尤深的例子是罗永浩。很多人都以为他那么会讲段子,每次在采访、直播、发布会上金句频出是因为天赋。其实投资人曾经透露过他的秘密,就是罗永浩有一个专门用来记金句的小本本:他是靠努力+在此之上才是天赋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说过“广积粮,高筑墙。”就是这么个理,你看到那些牛人在舞台上舌灿莲花、妙语频出,都是平时每天扎马步积累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灵光乍现,有也只占极小比例
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办到?
比如别人的具体习惯我不太知道,就拿我自己举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昨天看到某平台的推送数据,我的写作账号已经超过99.9%的作者(并不是说我的数据非常好,实际上要吃这碗饭的人至少要达到行业前0.01%才行,超过99.9%也只能勉强算中游水平,这里仅表示绝对值的变化)
而写作这件事,其实从大学毕业开始我已经做了近十余年。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从新零售再到新能源,我也换了有四五份,但如果把每天阅读、思考、写作也当做一份事业,那几乎就从没换过“工作”
于是这种长期训练的结果就是让人看到信息点时,头脑中能像图书馆一样迅速隔空提取相关“书籍”并产生链接,形成一个有基本体系框架的思考
再畅想一下,如果未来AI足够发达和低成本,每个人都能建立一个自己的AI小模型,而你有自己积累的思考“私人数据库”,如果将数据信息输入进AI模型,那不就建立了一个思维上“最高”版本的你自己?而这个“你”就可以作为你生活决策的军师
所以每天给自己一个【顿悟】时刻,就是每天都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进一步
以上,是我今日的【顿悟】,和我未来AI小模型的数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