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Pro 01月02日
阿里前端第一人AI创业首秀,要做全球内容创作者的GitHub!公司俩月估值过亿,5k人排队内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前阿里前端负责人玉伯离职后创立AI公司思维天空,推出面向内容创作者的AI工具YouMind。该产品旨在整合多模态内容,提供网页总结、翻译、聊天机器人等功能,并支持个人知识库构建和内容分类整理。YouMind目前处于v0.1内测阶段,被视为Readwise和Obsidian的AI集合版。玉伯的愿景是将其发展为内容创作者的GitHub,实现内容协同和社区共建,并认为创作是新时代的消费方式。

🛠️YouMind是一款面向全球创作者的AI工具,目前处于v0.1内测阶段,提供网页总结、翻译、聊天机器人等功能,并支持多模态内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收集与分类。

📚YouMind的核心功能包括:Snips(摘取收藏互联网内容)、Thoughts(记录个人想法)、Boards(分类整理内容)。通过这些功能,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并进行内容管理和整理。

💡玉伯将YouMind的未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工具(v0.5),实现内容串联和调用;第二阶段是协同工具(v1.0),侧重内容协同和项目管理;第三阶段是社区(终极目标),打造内容创作者的GitHub。

🚀玉伯认为内容创作正在多模态化,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创作可能成为新时代的消费方式。他希望通过YouMind,让创作者有归属感,并促进内容共建。

关注前沿科技 2025-01-02 10:04 北京

虽然AI应用创业现状“百花齐放,尸横遍野”

文章转载于量子位(QbitAI)
作者:衡宇 


这就是躬身入局AI大模型创业的玉伯,对2024年创业现状的真实体感。

但这位昔日的阿里前端第一人,还是选择加入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用AI聚焦内容创作者群体。


入场2个月,公司估值过亿;入场6个月,推出首款产品YouMind,开放内测20多天来,反响不错,有近5000人排队申请(最后通过了千余人)。


他还有些喜出望外地告诉量子位,迄今为止,已付费的种子用户比他预料中更多。


△自己公司刚成立时的玉伯


玉伯是谁?


这个名字在前端开发领域圈子里家喻户晓,且和现在大多数打工人每日用的办公工具/平台息息相关:



11月底,思维天空的第一款产品问世,并于12月6日开启内测:


YouMind,一个面向全球创作者的AI工具,覆盖全流程,能整合多模态那种。


不过,玉伯很直接地告诉量子位,目前大家看到和用上的版本,仅仅是YouMind最终构想的v0.1。


但出于一个技术出身者深入骨髓的开源精神和共创理念,团队选择在此时把YouMind摆到用户眼前。


1

终形态:内容创作者的GitHub社区

那么,0.1版本的YouMind——也就是现在用户可以内测上的这个版本,是什么样的?


作为通过内测的千分之一,量子位多位编辑都尝试体验了一番。


注册后,它会推荐你安装YouMind浏览器插件。


通过这个插件,你主要可以干三件事:


以上,是调用插件能做的事。


△右侧为调用插件时的界面


而当进入YouMind主页后,有三大功能。



首先,Snips。


用来摘取并收藏互联网上任何你觉得有用,想要沉淀到自己知识库的内容。

可以是来自arXiv的论文,来自油管的视频,总之anywhere的anything。



其次,Thoughts。


这个很好理解,用来记录你自己个人的想法和随笔,就是网络在线笔记本。


再者,Boards。


可以在这里把外来沉淀的Snips,和个人记录的Thoughts,在这里分类归类,进行整理。


目前来看,Boards功能有限。(不过毕竟玉伯还把此版本定义为v0.1,大家看个意思吧先)



非要做个类比来方便大家理解的话,我愿称之v0.1的YouMind为:


Readwise和obsidian的AI集合版。(打个比方啦,有更准确的描述欢迎大家评论区集智众筹)


而这,仅仅是玉伯构想中,YouMind走向完全成熟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第一步。


量子位画了张思维导图,来呈现他对YouMind的整体构想:


玉伯介绍,团队目前正在打磨第一阶段的第二步,让内容创作者们能够在YouMind上IPO起来(手动狗头)。


让收藏的内容不再吃灰,想找看过的内容时不用各平台狂翻浏览记录。


完成资料的串联和调用,帮助自己更好地生产文章/播客/视频等内容。


至此,就算完成了YouMind第一阶段——此时将达到v0.5。


到了第二阶段,YouMind会从个人工具走向协同使用,正式走向v1.0。


但和Notion、飞书、WPS等还不太一样,YouMind偏重内容协同、强调项目管理,而非组织管理。

AI 2.0时代,“一人公司”为代表的超级个体或小微团队大量出现,我想他们都不需要很庞大的协同工作平台。

我们的第二阶段,就是想做服务这类人群的协同工具。


“哈哈,第三阶段其实很长期,和我的初心有关。”玉伯笑道,那就是做社区。


内容创作者们有油管、抖音、推特、小红书等各种平台,但会给人一种四处打工的感觉,“我感觉创作者没有归属感。”


他拿程序员最大的社区GitHub类比——

无论是写代码还是抄代码,程序员会把GitHub看成是一个家一样的社区;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能上传后,进一步被build,甚至变成软件,再分发出去,可能还会在Apple Store里面挣钱。


所以,YouMind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的GitHub。


(p.s.:以天天写稿人的角度,我们聊到创作者的心态或许和程序员的心态有所不同,内容创作者或许不太接受“被copy”。但玉伯举例了一个他认为的神奇存在:维基百科)


1

“也许创作是更好的消费”

而之所以创业第一剑,玉波选择对内容创作者群体“下手”,原因无外乎有二。

一看擅长什么。


一次与杭州的创业前辈交流时,玉伯头一回听说了与共识不同的PMF解释:

P不应该代表product,应该代表person。指代的还不是团队里的所有人,就是创始人本身。


那看玉伯自己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2014年起开始用Notion,后来主导语雀、加入飞书。


他介绍团队成员虽然年轻,但多年工作经验与此息息相关,有经验,有积累,有市场长期观察。


团队成立后,内部协同又从Slack+Notion+Google Workspace,横跳到觉得更适合小团队协同和项目管理的Linear+Google Workspace。


等于是从自己的日常使用中寻找新的痛点。


△杭州,思维天空公司内部


二看趋势是什么。


他洞察到与自己要做的事有关的趋势,也分为两点。


首先是内容创作越来越多模态化,并且这个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其次是95后,准确来说10后、20后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


玉伯自己本人觉得目前的娱乐消费,需要普通人有很高的自律要求。在玉伯口中,这种纯·消费其实很累,他说:“你以为消费了,其实啥也没得到。”


同时,他又不止一次从初中学生口中听到“抖音是老年人才玩的东西”之类的话,也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小伙伴们面对轰动一时的《黑神话:悟空》时,不仅仅是去玩那个游戏,更是自己去我的世界(Minecraft)里自己搭建还原游戏中的建筑、boss等等。



再三思索后,玉伯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质上,我会觉得可能「创作」是一种更好的消费,或者创作有可能是一种新时代的消费。


他表示,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创作一点内容,尝试过后收获的甜头,跟纯粹是刷短视频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就有了YouMind。


然后本着一种很朴素的开源心态——朴素指的是“有了想法就开源”,让大家以此为基点,有代码的写代码,会文档的写文档,有钱的捧个钱场,一起攒个局把想法实现——团队觉得没必要憋大招,可以用共建的方式合力朝内容创作者的GitHub前进。


所以现在时刻的YouMind还是v0.1。


1

创业后,“功成必须在我”

作为YouMind背后最主要的那个男人,成为创业者后,玉伯更踏实了,但也更害怕了。


踏实,是相比于此前的大厂经历而言。


2018年前,玉伯都在和代码打交道;后来身居大厂中层,带着六、七百人的团队。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


和一线同学隔了三、四个层级,既不能很好地感知到一线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自己去做决策(因为更贴近业务本身的-1 or -2提上来的决策已经很不错了),只需自己点头;又因为自己就是所在业务的领头羊,需要他本人自上而下传递的高层信息也几乎为零。


但真的有那么安逸吗?并没有。


出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让自己的日程表有空白,甚至有时需要被动地去卷别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总之人是忙了,心却闲着。


自认为是个实操性人格的玉伯不太享受这种状态,甚至一度想转型去做HR,想让自己踏实一些。


现在离开大厂,自己拉起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开始从零开始,确实也踏实了。


不过回头看,有时需涉及团队管理方面的事务,还会回头有点“羡慕”大厂。(但玉伯表示,欢迎大家加入~)。



至于害怕嘛——

是肯定害怕嘛!一个创业者说不害怕,我觉得见了鬼了。

说不害怕创业失败的创业者,基本上都在骗人。


但他陈述,所谓的“害怕”不是说自己怕丢面子。


玉伯很清楚,创业当然得尝试,但当然也担心瞄准的方向是伪命题,某些害怕的情绪是必然会有的。


害怕金钱流失。


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背负投资人的钱,AI创业花钱如流水,但又担忧找不到“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


害怕时机不对。


他认为找准时间和看准趋势同样重要。当初2019年前后,在大厂有架空感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毅然创业?


“就算挂了,可能现在已经在连续创业第二次、第三次了。”


△10年前的玉伯 & 3天前的玉伯


最后一个害怕,来自于他成为创业者后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他觉得「内容创作者的GitHub」是他的想法和愿景。


这件事“功成不必在我”,可以由别人做出来,自己直接用,还不用承担成本和损失;可以半路被大厂收购,只要目标一致,能被收购也是好事情。


但最近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他觉得自己突然悟了——

最后一个害怕,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被别人抢先实现。

社区的灵魂,来自社区的共识现实。其中创始人的所思所想是决定性的,无法依赖他人。

所以现在的我认为,创业做「内容创作者的GitHub」这件事儿,功成必须在我。

内测waiting list:youmind.ai


点个在看,再走吧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工具 内容创作 知识管理 社区共建 玉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