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1月02日
[要 闻] 自主创新助力三峡枢纽通航再提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三峡船闸运行超1万闸次,通过量1.54亿吨;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通过技术创新,三峡枢纽通航能力持续增强,大船“爬楼梯”过闸,小船“乘电梯”过坝。首艘万吨江海船成功直达重庆,升船机过坝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如“虚拟闸室”技术、5G、北斗等应用,实现了船舶过闸全过程自动化,提升了通航效率和安全性。三峡枢纽正成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高地。

🚢 三峡枢纽2024年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船闸通过量1.54亿吨,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 三峡枢纽由船闸和升船机组成,大船通过五级船闸“爬楼梯”过坝,小船通过升船机“乘电梯”过坝,首艘万吨江海船成功直达重庆,升船机过坝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

🛰️ 三峡枢纽应用“虚拟闸室”技术,以及5G、北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实现船舶过闸全过程自动化,并自主研发多功能液压试验台等新装备,保障了通航效率和安全。

大船“爬楼梯”1万余闸次 小船“乘电梯”4000多厢次

    ◎本报记者 何 亮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三峡枢纽通航再提速,“黄金水道”效益凸显、成色十足。

    通航能力持续增强

    作为扼守长江“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三峡枢纽通航建筑物由三峡船闸与三峡升船机组成。通过三峡大坝的大船,须从三峡五级船闸“爬楼梯”过坝,小船则通过垂直升船机“乘电梯”过坝。

    2024年5月8日,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的“创新5”轮,载运大豆通过三峡船闸。这艘低碳节能型LNG双燃料江海直达船由舟山直航重庆。它的顺利抵达,标志着首艘万吨江海船从沿海通过三峡船闸直达重庆。

    2024年国庆节前夕,三峡升船机完成了通航以来的第四次停航检修。如今,一艘3000吨客轮利用升船机过坝只要40分钟,时间较通航初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采取快速排水充水工艺和技术创新,实施“预检预修、运修统筹”组织模式,完成船闸核心控制系统自主可控改造……一艘艘船舶正通过巨型“楼梯”和空中“电梯”的托举,快速、便捷、舒适地“翻越”三峡大坝。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技术改进与创新,船舶在三峡枢纽通航时间更短、联络更及时、秩序更有序。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共保障2600万余吨重点民生物资便捷过坝,三峡升船机旅客首次突破50万人次。

    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走进三峡通航指挥中心大厅,数据大屏实时滚动,点击鼠标可随时调看573公里联动控制水域的任何一艘船舶。

    数据背后,关系的是民生,凝聚的是民心。“以前过闸,要派专人蹲点宜昌跑手续,费时费力费人,现在通过船载北斗终端和‘三峡通航e站’就能申报过闸,简单方便高效,给他们点赞。”“隆盛永运”轮船长李昌柱竖起大拇指说。

    实施“虚拟闸室”技术,保障船舶进闸和船闸运行无缝衔接;开展人字门系列技术改造,让三峡船闸主要设备年故障率保持在0.1%以内;5G、北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实现船舶过闸全过程全要素自动化采集全覆盖……在三峡枢纽,保障船舶通航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2024年8月25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液压试验台、门架式可拼接工装、自主爬行钢丝绳检测机器人等新装备集中亮相,协力开展三峡升船机停机检修工作。35天后,“全面体检”如期完成,三峡升船机顺利恢复通航。

    该负责人表示,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将继续深化“闸—船—水”时空协同调控技术应用,加强风险防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人才队伍能力、协同发展能力建设,凝心聚力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打造枢纽通航技术创新高地、人才培育高地、协同发展高地。

    (科技日报北京1月1日电)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三峡枢纽 通航能力 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